2. 內容的轉化
佛經一個很大的特色,那就是諸佛、弟子、護法天神們展現各種神通力的敘述,及各種六道世界、他方佛剎世界不可思議的描寫。從早期佛陀、弟子們單純因禪定而修得的神通展示,至周遭環境出現愈來愈多不可思議的神通變化,成為佛經重要的教化內容。《雜阿含經》將這種教化內容分為:「神足變化示現.他心示現.教誡示現。」[1]《中阿含經》除了分同樣的內容外,進一步說明此三種示現中,以「知如真。彼為他說。他為他說。如是展轉無量百千者。」之「教誡示現」為最上等、最殊勝。[2]《大寶積經》也說:
我以三種神變調伏眾生。一者說法。二者教誡。三者神通。……爾時商主天子白佛言。世尊。頗有神變能過此耶。佛告天子。如來復有殊勝神變。即語文殊師利。……一切語言道斷寂靜照明。而以文字語言分別顯示。一切世間所不能解。沙門婆羅門聞者驚怖。是名諸佛最大神變。……。[3]
以神通變化調伏眾生,因眾生因緣不同,有以說法神變而得調伏,或以教誡、神通神變而得調伏;或有因說法神變而生信解,因教誡神變而得遠塵,有因神境神變而得解脫。[4]但儘管神通的教化示現因人而異,佛經對此類教化有嚴格限制,不可任意展現神通。《雜阿含經》即記載賓頭盧因不當展現神足神通,遭受佛陀處罰的案例:
除了賓頭盧之外,亦有目連示現神通是否觸犯戒律的討論案例,如《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
佛經中雖有大量的個人神通示現記載,但這種示現屬於教化的作用,是為了令他人對佛法、對示現者生起信心,從而引導進入正法、解脫之道。這種神通教化只屬於諸多教法中之一部分,而且列入戒律規範限制,不能任意展現,佛弟子賓頭盧甚至因此導致永世不能入涅槃的嚴重結果。從《中阿含經》、《大寶積經》中可以看到,佛陀強調的是法的「教誡」神通功能,這才是諸佛最大的神變,是其他外道驚奇畏懼、無法達到的神通作用。1985年,正是證嚴法師為興建花蓮慈濟醫院奔波募款之時,法師在慈濟委員聯誼會中向大眾講話時談道:
將佛經中神化的部份視為「譬喻和形容」,是法師閱讀佛經、解說佛法時,詮釋各種「神化」內容的重要手法,也是法師面對被神化的佛陀、被神化的佛法時所採取的一貫態度。法師除了強調「不要神化佛陀」之外,也提出「不要神化佛法」──「不要穿鑿附會,神化佛法」。同年,法師與來訪會眾談話時再次強調:
1993年,法師於靜思精舍接受記者訪問時,就神化的問題提出更為完整的說法。法師說道:
在追求佛法的過程中,我體會到佛法應不止於經典所說的,若執著於依循經典不斷走下去,我可能會走偏,在人生道路上脫軌了也說不定──因為經典裡總免不了有神通、威力。在現代社會、現實的生活中,去向他人說這些,人家能夠接受嗎?以我本身而言,我就不能接受。於是我不斷地探討,佛陀是人,和其他人的生活並沒有差別。於是我排除掉神話事蹟,讓佛陀回到人間。這就是我的思想。[11]
佛經中記載的佛法主要是由佛陀說出,此外也有弟子及其他人物說出。惟自佛陀滅渡以後,歷代佛弟子便都以結集的佛經作為學佛的依據,以佛典為三寶中的法寶。法師在此則說「我體會到佛法應不止於經典所說的」。就法義而言,法本不限於佛陀所說,更不限於佛經內佛陀所說,惟就佛弟子
這個思想可以說明何以會有慈濟大藏經出現,
法師述說如何讓佛陀回到人間,方式是排除經典中神通、神話事蹟。法師不斷否定「神化」之餘,同時提出應對之道。法師與來訪的記者對談時提出「轉化」的觀念,法師說道:
在三藏十二部經典中著重談論因果,有很多奇妙色彩,這種奇妙的世界,我儘量轉化,要將其中的神化變成人化。對於當中神奇故事的發生,和前生世界的敘述,我將它轉化成現代人的心靈世界。[12]
證嚴法師否定「神化佛陀」、「神化佛法」,並非全盤推翻神化內容,而是將神化的內容予以「轉化」。「轉化」的原則有二,一是將「神化變成人化」,一是將「神奇故事的發生,和前生世界的敘述」轉化成「現代人的心靈世界」。「轉化」佛經中種種神化的故事,及奇妙世界,法師說是從「神化」回歸到「人化」──將神化的內容轉回到人化、人間化,並且視為是現代人的「心靈世界」。法師將佛經內各種神化的人事,攝歸於心靈的世界、境界。[13]1995年,法師在靜思精舍勉勵慈青冬令營幹部時說道:
「人間佛教」的主要精神是想將神化的佛教拉回到人間的佛教,但是對於佛經中大量存在的神通變化現象,及他方、前生世界的敘述多無提出對應之道,現代的佛教徒仍然受惑於佛經中大量的神通變化、神奇故事內容。證嚴法師面對這些疑惑,在生活化的核心思想上,提出個人的詮釋。1993年,在與記者來訪的對談中,法師接著解釋說:
因為佛陀時代的教義也沒有依循一定的經典,佛陀的說法是因應當時的社會背景和人的根基所需而成。二千多年前,佛陀所處的印度,宗教繁多紛雜,一時之間要改變大家的觀念不容易,所以他的說法取材具有濃厚神蹟色彩,那也是為了適應社會背景和人民的教育程度。[15]
從印度的歷史來看,佛陀所處的時代是宗教蓬勃發展的時代,佛陀便是在這樣的宗教氛圍中投入修行尋求解脫而悟道。當時的宗教信仰是以具有長久歷史、崇拜多神的婆羅門教為主,及與神鬼交涉的民間信仰,此時教育不普遍。因此,佛經內容充滿神鬼色彩,是反應當時的社會生活與宗教背景。對此,法師進一步說道:
1996年,法師在台北、宜蘭慈濟列車百多人參訪精舍,及與三位作家座談時,分別說道:
自古以來,宗教總是帶有神祕色彩,解釋「宗教」的範圍也總是離不開神秘不可知的部分,證嚴法師卻認為宗教是人的現實生活中的宗旨與教育,主張宗教不應有神秘感,甚至以「怪力亂神」的字眼批判。法師的宗教觀是「宗,是人生的宗旨;教,是生活的教育」,出自於法師主要的核心思想「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顯然,法師的宗教觀是以現實的人生為場域,反對飄渺、無形的人物與世界,尤其從宗教的功能,提出宗教本是為信眾解惑的,不應反而將信眾帶入迷惑中。2000年代後,法師仍不斷強調神化與人化之間──怪力亂神與對應的真實人間之間的關係:
對於經典中充滿「神通變化」的敘述,法師也依現代理性的判斷予以「轉化」,提出對神鬼現象不同的功能詮釋。《地藏經》是中國佛教流通甚廣的經典,也是證嚴法師早期弘法講解的經典。對於經典中描寫種種地獄的現象,法師是以隨順古代印度多神教環境下的方便法門看待,是以同理心隨順當時的社會環境,引導信眾從「神門」、「鬼門」進入佛門。2003年,法師在著作的《佛門大孝地藏經》序文〈天堂地獄一念間〉中,舉《增壹阿含經》及一禪師公案為例,解說天堂、地獄真假疑問。《增壹阿含經》:「我恆觀見一人心中所念之事,此人如屈伸臂頃墮泥犁中。所以然者,由惡心故,心之生病遂墮地獄。」、「我恆觀見一人心中所念之事,此人如屈伸臂頃而生天上。所以然者,由善心故,已生善心便生天上。」[21]
《佛門大孝地藏經》係證嚴法師早期於1981年講述,並於2003年整理出版,書中〈序文〉即是於2003年增入。〈序文〉內容除了一小部份簡述功德會會務,其餘大部份內容都在說明天堂地獄之真假問題。〈序文〉最後說到:
〈序文〉中法師提及講解此經旨在「知孝道、明因果」,並以報「佛恩、父母恩、師長恩、眾生恩」為一貫之心願,惟地獄之有無卻成「各方之辯」。法師有感於民間信仰地獄之說在社會愈來愈普及,於風俗習俗影響愈來愈大,法師遂在講解《地藏經》二十餘年後,出版《佛門大孝地藏經》之際,針對時勢於〈序文〉中增加地獄真假之說,並直接以〈天堂地獄一念間〉作為序文標題,以補早期之解說。
法師「轉化」佛經鬼神現象的原則,並沒有提出高深的理論,除了引述佛經說法外,只是依照一般的常識理性思考,提出「合於現實的理解」觀念,闡述合情合理、常理與真理的關係。2003年,法師在中區合心和氣會上對弟子開示道:
上人抒發了此次觀展的感想,提醒大家看待佛經字句,應本著「合情合理,才是真理」的正確心態,莫鑽入文字迷宮中跳脫不出來。靈鷲山是佛陀說法的地方,此地四周都是山坡,可容納人的地方並不大,但經典卻記載聽法者有八萬多人……這是一種精神的境界,意指佛陀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如果不深思背後的意義,只執著經文的記載,堅持一定有八萬人,那就脫離常理了。
上人強調,合情才能合理。佛法應生活化,佛陀是超越凡夫的偉大人格者,可以「聖化」,但不能「神化」。「當初我開慈濟法門,就是希望以佛教『量周沙界』的精神境界,帶領大家踏踏實實、一步一腳印走出去,將佛法落實在人間。否則,道理若不能落實在生活中,就會顯得虛浮,最後也將慢慢地衰微。」[23]
法師在強調合情合理時,仍然以佛法生活化、落實在生活中的核心思想為基礎。此外,對於超現實的神鬼變化現象,法師也以天地間存在的現象看待,以人與大自然的關係加以詮釋。如《妙法蓮華經》記載佛陀說法時,在場聽講者有數十萬人,法師推估印度當時的人口,對照當時說法的場地,認為這只是一種形容詞,[24]是想像中的空間與數字。[25]又如佛經提到佛陀有八音,其中一種是「深遠音」,法師認為:
至於大家熟知的《佛說盂蘭盆經》「目犍連尊者救母」故事,描述目犍連尊者捧飯到墮入餓鬼道的母親面前時,母親一開口即從口中噴出火將飯燒成黑炭。2006年,法師「轉化」此精典故事時,認為這是尊者打坐時,憶念起母親生前誹謗三寶等惡業,於是推想母親往生後應當是墮入餓鬼道,這是一種「觀念與靈感」。[27]接著又說:
身為佛教徒,應該要瞭解經典之故事是為了啟發智慧的教育,所描述的境界後來又被俗化描寫成流傳於民間的小說形式,要懂得分辨取捨。印度是多神教的大舞臺,眾人迷信外道,在這樣的環境,佛陀遂應世俗對眾施行不同的教化,如《地藏經》也有種種地獄名號,以及其他經典故事,都是方便法門。先使大眾對佛法產生信心,……。[28]
此外,對於經典中常見的祈求長壽、子嗣的說法,2008年時,法師更是直接說道:
佛經中有大量描寫向神鬼虔誠祈求如願的作法,現實生活中也有信眾是跟著佛經教導方式實施的,然做為一個宗教家,證嚴法師直說「那是不可能的」。法師解釋祈求能夠如願的原因,是因為虔誠祈求而改變了一些習氣、心境,降低了一些危險、疾病的發生,自然會比較平安長壽。2011年,法師與高雄慈濟人座談時說道:
同年,法師與來訪的北區弟子談話時亦說道:
法師再次強調要對經典中描述的神通變化,眾多神祇、鬼魅現象予以合乎「科學、合於人間生活的闡釋」、合乎「現實的理解」。2011年,法師與經藏演繹的專業演藝人員座談時說道:
除了對神化佛經,法師的回應與處理態度是直接、清楚不含糊,避免留給信眾有想像的空間,對於信眾神化證嚴法師,或弟子的造神舉動,法師也是經常以破斥的態度直接回應。
過年期間,慈院三位醫師相偕去合歡山看雪景,途中有一輛車半路熄火,很著急,另兩位說:「我們祈禱請師父來修。」他就說:「如果師父把車修好,我把年終獎金捐出來。」不料他們到山上繞了一圈,下山後,車子真的好了,他也實現諾言把獎金捐出來。難道師父真的去幫他修車嗎?那是不可能的,……不了解的事要適可而止。[33]
對可以確定沒有發生的事情,法師會直接說「那是不可能的」。對無法確定、無法確知的事情,法師則保守地說「要適可而止」。「不了解的事要適可而止」是證嚴法師對「神化」的理性回應,符合法師「生活化、人間化」一貫的態度,也是對於當今科學尚未能完全發展所做的階段性回應。目前科學不能理解的事,不代表未來的科學也一定不能理解。目前的科學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因此,「目前」不了解的事應該要適可而止,不知為不知,而不是就此可以隨意地補風捉影、漫無限制地牽強附會。2008年,法師在靜思精舍晨語中回憶道:
過去我在自己的小木屋,自己一個人,真的能拜到那分法喜充滿,有一回拜下去時,忽然間好像周圍的境界,一道很明亮的光,很溫柔,……看到阿難,看到迦葉,好像──。欸!這是一個境界而已,不要大家以為──(上人與弟子們一陣微笑)。不過,這是很虔誠的心,感覺到那個境界實在是很美,很圓滿,很柔的光,法華會上那種境界,不斷不斷湧現出來,……。[34]
[4]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3冊No. 0400,P487。另見「一神足神變。云現種種令他生信。二記心神變。即他心通記。說有情善惡心念令其歸伏。三教誡神變。即漏盡通。自證漏盡復為他說令證漏盡。」《瑜伽論記》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42 冊 No. 1828,P584。
[8] 《慈濟月刊》265期,p8,1988。另見「周小姐一直以佛教生活化來教育子女,佛教精神應該是在生活周遭的一切。上人亦贊成要把宗教帶入生活,不要談玄言妙,也不要談神說鬼。」《一九八八隨師行記--證嚴法師的四時行跡》1997/03/31開示日期:1988/09/12;「要將佛、菩薩聖化,而非神化。」《慈濟月刊》328期,p27,1994。
[13] 見「不要將佛法幻化。佛典中提及的西方極樂世界,……無法證實發現,只能說很多法的境界就是心靈的境界。」《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二00六年‧冬之卷》,p848,2006;「放眼全球,弟子們莫不都以『合心、和氣、互愛、協力』相砥礪,所呈現的「和合」景象,真正是很美的境界!如在台中分會所見,處處張貼、懸掛著慈濟活動及希望工程相片,畫面清晰、構圖用心,予人真實的藝術感動。……令上人不禁讚歎:『大家無私地付出,豈不就是菩薩的行徑?人情的美好不也正是人世間最該珍惜的!』『這就是極樂淨土啊!《阿彌陀經》所說的『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七寶池,八功德水……金沙布地……』等功德莊嚴景象,在此即可體會淨土之精神境界。』」《慈濟月刊》416期,p114,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