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慈濟佛像的特色
(1)以壁畫為主
早期印度第一代佛像即是以象徵物代表佛陀的壁畫為主,壁畫內容是以故事的方式呈現,當時尚未有單尊的個別佛像出現。當第二代獨立的單尊立體塑像出現後,成為信眾最主要的憑弔與緬懷對象,表達佛陀傳記、本生故事的壁畫不再是塔內、石窟內最主要的焦點,壁畫逐漸退到立體佛像二旁,逐漸被移到其他空間。如今慈濟佛像再次以壁畫的方式,將壁畫移回到佛堂中最主要的供奉位置,所不同的是慈濟壁畫中的佛像結合大型平面佛像,不再是當初的法輪、足印、菩提葉等象徵物佛像。慈濟壁畫佛像是印度早期第一代象徵物佛像壁畫,與第二代立體佛像的結合。慈濟的壁畫式佛像,早期是全部以平面壁畫為主,後來演變成部分平面壁畫,部分為浮雕塑像,形成背景仍保持平面壁畫的方式,壁畫的焦點──主體佛像改採浮雕方式製作。如花蓮、板橋靜思堂的「佛陀灑淨圖」全部採用平面繪製,清水、高雄靜思堂及靜思精舍主堂「佛陀灑淨圖」則採用部分平面、部分浮雕的模式。
慈濟壁畫佛像的製作方式主要以細小壓克力拼貼、或彩繪的方式,後來出現的主體佛像浮雕材質,延續靜思精舍第一期「娑婆三聖」採用的材質,以原料容易取得、價格低廉的玻璃纖維為主,少部份「大地之母」主體佛像則以銅質製作。彩繪的顏料不定,依各藝術家的擅長使用。主體佛像的顏色,「宇宙大覺者」全身同樣統一延用靜思精舍「娑婆三聖」的乳白色,「大地之母」通身則都採用橘黃色系。慈濟佛像的背景與前景,以現實寫生的彩色為主,主體佛像都是採單一顏色。大量出現的小型「宇宙大覺者」立體塑像,先是全身透明、一體成型的單件式琉璃材質,簡稱「琉璃佛」。稍後,另有靜思精舍常住師父自行研發製作,為多件式雕塑組合、乳白色陶瓷材質的小型佛像,主要提供慈濟各地分支會所擺設供養。對於佛像的大小,證嚴法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