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慈濟佛像的發展時期
(1)第一期傳統的娑婆三聖
1969年,靜思精舍完工啟用,大殿供奉釋迦牟尼佛、觀音菩薩、地藏菩薩娑婆三聖。精舍完工啟用未經過選擇良時吉日舉行落成儀式,由信眾請來供奉的佛像也未經過開光儀式。娑婆三聖佛像為坐姿,全身白色,由玻璃纖維作成,在新式慈濟佛像出現前,各地分支會共修場所佛龕,以此娑婆三聖佛像為原型,統一供奉精舍此三尊佛像。直到新式佛像出現,精舍大殿佛龕維持不變,仍然供奉娑婆三聖,惟在2012年擴建完成的靜思精舍主堂等空間,供奉新佛像宇宙大覺者、大地之母。
(2)第二期佛陀問病圖
首幅「佛陀問病圖」的出現過程,並沒有很多的討論與記載,也沒有很長的蘊釀時間。根據證嚴法師的敘述,當時是想找一幅「有宗教氣息但又不要太傳統的形象」,並在印順導師精舍無意中看到一本有「佛陀問病圖」的畫冊,就這樣決定了畫作的製作因緣,並於1986年完成。[1]「佛陀問病圖」在圖畫內容上取材自佛經典故,繪畫的人物是佛陀及幾位弟子,因此這幅畫的本質雖然是宗教的,卻具有很高的繪畫藝術性質。「佛陀問病圖」雖不是一般寺院佛龕中的佛像,仍然提供很多慈濟佛像出現的跡象,是慈濟世界傳統佛像演化到慈濟佛像的過渡藝術作品。
首先,由多位人物組成佛教故事的結構,明顯與傳統的單尊佛像構造不同,在製作技術方面採用大型平面壁畫,脫離傳統佛龕的框架,就藝術表現來說,與早期印度象徵物佛像時代的壁畫藝術結構相同。此種壁畫的結構呈現方式延續到慈濟造像的手法中,成為慈濟佛像主要的特徵之一。其次,繪畫中的佛陀仍然維持肉髻、髮紋的傳統三十二相,當第二幅「佛陀問病圖」在大林慈濟醫院出現時,這項傳統的三十二相特徵已經變更成現圓頂剃度的出家法相。另外,第一幅「佛陀問病圖」幾位弟子蓄鬍鬚及服裝樣式,明顯都是男性,及略帶他國族別的形貌。這二個樣式,到了第二幅「佛陀問病圖」時都有了變化,這個變化也出現在同時期首次出現的「佛陀灑淨圖」中。
(3)第三期佛陀灑淨圖──宇宙大覺者
1996年,慈濟三十周年慶,「佛陀灑淨圖」延續「佛陀問病圖」採用無佛龕式壁畫模式,初稿首次出現在靜思堂講經堂三十公尺高的牆面上,期間經過法師不斷修改,2001年正式完成長二十四點六公尺、寬十六公尺的講經堂壁畫設計稿,並由海外藝術家以馬賽克完成貼圖。[2]印度早期第一代壁畫作品內涵,主要在表達佛傳、佛本生故事。「佛陀問病圖」表達的仍是佛傳,接著出現的「佛陀灑淨圖」壁畫內涵不再是傳統的佛傳、本生故事,而是證嚴法師的理念。
「佛陀灑淨圖」壁畫的主體佛像「宇宙大覺者」意涵,是在一尊佛像之後,隱約又有幾尊佛像,表達「十方諸佛歸於一佛,一佛分身可到十方世界」,佛佛道同都有共同的理念;每一尊隱約的佛像都是「宇宙大覺者」,因為理念是一種意境,所以用隱約的諸佛影像表達;[3]因為是一種精神理念,是每人原本具足的佛性,是原本就和宇宙融合在一起,沒有具體形象,故以浮在虛空中的形態展現。[4]此外,主體佛像之後的背景創作,捨去傳統的佛龕設計,以更大的牆面空間做為浩瀚的宇宙,襯托佛陀的智慧來自宇宙萬物,所覺悟的智慧是宇宙的真理,[5]並以1996年慈濟創辦當日農曆三月二十四日的太陽系行星圖為實景,[6]以示灑淨圖表達的真理符合現代天文科學,並以縮小的地球模型取代傳統佛像手執寶瓶等法器,或結手印。
在首幅「宇宙大覺者」佛像出現後,陸續在全球各地慈濟分支會所靜思堂進行中大型「宇宙大覺者」造像,並以此佛像為基礎,製作大量可安置在桌面的小型立體「宇宙大覺者」琉璃塑像,供弟子與信眾流通禮拜供養。2009年,在證嚴法師的出生地興建的清水靜思堂,完成全球首幅立體塑造的「宇宙大覺者」佛像。原本側身的佛像轉成正面膚慰地球,佛身與地球同時實體化,地球模型且可以旋轉。可以旋轉的動態地球模型,象徵在「宇宙大覺者」膚慰撫摸下,使地球運轉無礙。[7]此後,陸續推出的「宇宙大覺者」都以此尊佛像為標準,塑造成立體佛像。[8]不久,也製作出小型「宇宙大覺者」立體陶瓷塑像。
(4)第四期大地之母
繼完成一幅「佛陀灑淨圖」,及其它多幅「佛陀問病圖」之後,2005年,在證嚴法師幼時成長地方興建的豐原靜思堂,完成全球首幅「大地之母」壁畫。「大地之母」的造像內容同樣不是來自傳統的佛陀傳記,或過去生過去世的本生故事,是證嚴法師關心環境生態時代議題的回應。針對人類的貪婪,在地球上的過度開發、過度浪費造成氣候異常,災難不斷發生,對一個濟世賑災的慈濟團體而言,自然是最直接相關與最迫切的時代議題。佛經對人類居住大環境的無常變化,提出四大不調、成住壞空,及大三災、小三災的記載,證嚴法師從造像的面向凸顯環境生態議題的重要與迫切,從「大地之母」佛像表達的意涵直接看到慈濟對環境生存議題的重視程度,並藉佛陀的教法來拯救人心,避免大地繼續遭受破壞。
「大地之母」的慈悲形象提醒大家,大地母親慢慢老化,卻因為人的貪欲熾盛而加速破壞。[9]
豐原靜思堂「大地之母」佛像係平面畫作,惟繪畫線條彩凸出近似浮雕。之後,高雄靜思堂國際會議廳裡的「大地之母」佛像以豐原佛像為原型,主體佛像改為銅質、單面浮雕。在「大地之母」佛像出現後,證嚴法師面對天災發生時,即都以「大地之母」受損傷為比喻,並呼籲學習「大地之母」佛像手執綠色菩提樹苗修補大地的精神。「宇宙大覺者」及「大地之母」二個主要的慈濟佛像意涵都直接突顯地球暖化、大地遭受破壞日趨嚴重的問題。前者,因為地球暖化嚴重,故需要「宇宙大覺者」以缽裡的甘露水為地球降溫灑淨;後者,因為地球遭受嚴重的濫墾破壞,故需要「大地之母」以手中綠色菩提樹種植栽修補。[11]
[1] 見「『在慈院的壁畫,應該不失於有宗教氣息但又不要太傳統的形象。』有一天,上人前往師公所在的精舍,看到一本薄薄的畫冊,隨手拿起來,覺得有幅佛像似乎在問病,因為佛經中有『佛陀問病』的故事。『我於是向師父請回了這本畫冊。那時有位顏水龍老教授,他的歲數已經很高了,知道我希望能將那幅佛像變成較巨大的畫,就表示願意承擔。』」《衲履足跡》2004,秋,p355。
[2] 《慈濟月刊》461期,p55,2005。另見「慈濟宗門的佛像跟傳統的不一樣。創作人唐暉從一九九四年開始設計,直到二00一年才達到上人的理想,……立於宇宙間的佛陀,後方疊影重重的無數分身佛,代表著十方諸佛,佛佛道同,於娑婆宇宙間遍灑甘露。」《慈濟月刊》490期,p145,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