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法華經之前為何要先說無量義經

說《法華經》之前為何要先說《無量義經》?《法華義疏》:「法華者會一切乘同入一乘,今將明收入之義,故前辨出生,以從一法生一切法,故一切法還歸一法,所以將辨收入前明出生,是故前說出生為收入之序也。」因《無量義經》說實相、一生無量義,一生三乘、無量乘;而《法華經》說三乘、無量乘歸一乘。故先說一生無量,再說無量歸一,先說一生萬法,再說萬法歸一。

2016年2月5日 星期五

1.慈濟第一經──《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一切世間天、人及阿修羅,皆謂:釋迦牟尼佛,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1]

如來見諸眾生樂於小法、德薄垢重者,為是人說少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實成佛已來久遠若斯,但以方便,教化眾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說[2]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首先明確指出釋迦佛從年少到出家、成道、傳法的一生,在短短的經文中五次提到釋迦成佛已經歷無量劫的時間。如來壽量在過去已是無始以來,在未來亦是無有終點,歷經無數個分段生死,是應化身常住不滅渡化眾生。二千多年前示現的應化之身只是無數個其中之一,二千多年前的「少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八相成道成佛過程,只是佛以方便力是隨機「方便」示現的一段歷史,為「樂於小法、德薄垢重者」眾生而說。〈如來壽量品第十六〉這種「方便」示現,並非唯一的佛教型態思想,與證嚴法師創辦的慈濟宗門眾多新佛教人文型態有諸多的吻合。不受限於釋迦佛說法四十九年的法,讓證嚴上人具備更寬廣的佛法思考。〈如來壽量品第十六〉讓證嚴上人在這四十九年的佛法基礎上,配合當代環境提出更多元的慈濟佛法,為慈濟宗門的各種新式佛教人文提供經典上的依據。藉由〈如來壽量品第十六〉的說法,將傳統佛教與新興慈濟宗門銜接起來。2001年,法師在志工早會時間解說〈如來壽量品第十六〉偈文「諸有修功德,柔和質直者,則皆見我身,在此而說法」時進一步說道:[3]

我們立志發心要做利益人的事,就要以質直柔和的心走下去--質就是很純真,直是沒有彎曲;有真正柔和、真誠、質直的心態,方向不偏差,再辛苦、再長的時間,都能堅持走下去,能夠這樣做的人,「則皆見我身」--就能與佛心相契。只要我們的心和佛陀的心不相違背,我們以與佛陀共同的理念、共同的方向走下去,這就是佛陀在為我們說法。[4]

釋迦佛示現於印度八十年成道轉法輪的一生,只是「方便」示現的一段歷史。現實的歷史雖然具有時間與空間的分段特色,〈如來壽量品第十六〉提出透過當代示現的佛法精神,具備「做利益人的事」及「有真正柔和、真誠、質直的心態」二個條件,即能突破時、空的限制與佛心相契合;「只要我們的心和佛陀的心不相違背」,具有「與佛陀共同的理念、共同的方向」,就是佛陀說的法。〈如來壽量品第十六〉提出「修功德」、「柔和質直」二個見佛的標準,前者即是修善行、做利益人的事,是具體的實踐;後者,即是柔軟和順,真誠質樸正直的心態。在《妙法蓮華經》鼓勵大眾方便示現佛法的認證模式之下,證嚴法師以自己的詮釋方式,配合當代的語言與人文特色,廣開佛法的印證與演繹大門,發展出各種新面貌的佛法,成為極具特色的慈濟法門,及具劃時代意義的慈濟宗門。2011年,法師於關渡志業園區向入經藏弟子解說〈如來壽量品第十六〉內容道:

佛陀「為度眾生,無有休息」,無量劫來不斷地來回六道。經典記述佛陀以其大願力,在六道中「數數示生」、「數數示滅」,」……佛陀為引導眾生覺悟、入法,而來回人間度眾生。讓「未種善根者,令種善根」,人人都能種下善根,才有得度的因緣;「已種善根者,令能成熟」,已有善根而漸有體悟,要加以培養,使之更加成熟。[5]

釋迦成佛以來,既然已經經歷無量時間,相對於佛的涅槃入滅,自然亦不只是一次,不只是有距今二千多年前的入滅一事。〈如來壽量品第十六〉說:「我成佛已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既是「常住不滅」,即無涅槃入滅,但是二千多年前如來是入滅了。何以故?〈如來壽量品第十六〉說:諸善男子!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今猶未盡,復倍上數。然今非實滅度,而便唱言:『當取滅度。』如來以是方便,教化眾生。[6]以何方便?佛陀以「良醫病子喻」說明。良醫育有數子,諸子誤食毒藥,求治於父,父雖賜藥,卻有子不肯服藥。於是「父作是念:『此子可愍,為毒所中,心皆顛倒。雖見我喜,求索救療如是好藥而不肯服。我今當設方便,令服此藥。』」良醫、良父不因孩子心性頑固拒服良藥而棄之不顧,仍設方便以令服良藥,故離家而去,並託人妄稱已逝,終讓孩子醒悟服藥病癒。

        良醫、良父即為佛陀、大醫王,諸誤食貪、瞋、癡三毒者即為世間眾生,輪迴三界無有出期。世間眾生雖知修持之道,卻不肯如實而行,雖知法卻不奉行,知道卻不肯行道。所謂「顛倒眾生。終日對面。如隔千里。令彼不見。反謂滅度。[7]儘管如此,佛陀大醫王並未因此消極放任眾生續行顛倒,而是積極以智慧尋求方便法門讓眾生願服良藥,依法修行。「良醫病子喻」中,佛陀以自身之方便入滅提醒大眾把握因緣精進修持,現今課誦時亦有警眾偈,:「 隨減 如少水魚 斯有何樂」,[8]證嚴法師則經常以口說「來不及!」來提醒弟子。1988年,法師在靜思精舍委員聯誼會時向大眾開示道:

諸位!千萬不要等到下個月才發心修行,或是等到明年、等到退休時,等到……,這都會來不及的,到時你想做也做不到了。[9]

一般常見的發願是規劃退休後才要行動,惟退休後的身體狀況是否容許,是一個問題。1997年,法師說「好事今日不做,明日可能就來不及。[10]早期,法師產生「來不及」的心態,主要是出自於一般個人的生涯規劃,近代隨著天災人禍的增加,「來不及」擴大成為社會的、更具體的常態性呼籲。2003年,法師在花蓮靜思堂四大志業志策會中,及「全球慈濟快樂兒童精進班、青少年班輔導員暨幹部研習營」圓緣時分別說道:

近年來世界各地天災不斷,乾旱、水患讓農作物歉收,許多國家早已面臨糧食不足;如今美伊戰爭開打,勢必會加重糧食不足的狀況;而近期SARS的蔓延也很令人擔心……當今世界同時面臨「小三災」危機。災難不斷逼近,所以我一直覺得來不及。……雖然大家都已經盡心盡力付出,還是有很多人的心地還沒有淨化,所以我說「來不及」啊![11]

2009年,慈濟四十三周年慶,法師在靜思精舍透過視訊連線與全球慈濟人同步舉行藥師法會中開示:「希望大家都要有『來不及』的觀念,才不會等明天再做、明年再做,讓生命在等待中空過。[12]2010年,法師在台北關渡慈濟志業園區仍然提到:

生、老、病、死,是人生自然法則,無常何時發生難料,「來不及、來不及了」是我心靈的感嘆,時時提醒自己好事要趕快做。尤其近幾年來,全球天災、人禍愈益頻繁,這分感覺愈強烈;期待人人「慎勿放逸」,及時把握健康、能自主的時刻,……。[13]

世事難料,證嚴法師不斷以「來不及」的呼籲,期勉自己與弟子、大眾把握「好事要趕快做」機會。從早期1988年,法師以「來不及」的口語,呼籲及早發心修持,1997年後,法師多改為呼籲發心做好事。「良醫病子喻」以「入滅」促使病子們服藥,法師則是以「來不及」的白話直接敦促大眾「好事要趕快做」。「來不及」、「好事要趕快做」是更為生活化的語言,更能突破宗教的籓籬,獲得更多人的響應,呼應法師一貫的「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思想。

        「涅槃」,在〈如來壽量品第十六〉中不只是一個單純的「入滅」現象,是一種度眾的「方便」法門,具備教化的功能。《妙法蓮華經》將釋迦佛歷史上的「入滅、涅槃」延伸為無量的數次,突顯佛陀常住不滅的菩薩道,強調成佛前、後,示生、示滅無數,所行的都是菩薩道。1983年,法師在靜思精舍觀世音菩薩的聖誕日開示道:

一般人或許認為:修行成佛後,就不會再來人間,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一切如來是應人間所需而來,成了佛,他們更須要再來。因為成了佛更不忍眾生受苦,所以諸佛如來不住於涅槃清淨妙境,是捨不得眾生故而乘願再來人間,……。[14]

妙法蓮華經》特地將「入涅槃」與「行菩薩道」緊密結合,對一般學佛者偏重「涅槃」的義理探討與境界追求,提供一個不同的修持面向。讓一般學佛者能在「涅槃」與「菩薩道」之間做一平衡,在偏向靜態的「涅槃」目標探討外,也能導向動態的「菩薩道」實踐。此外,對於一般將「涅槃」與「死亡」連結的疑問與懼怕,提供一個不同的思考方向,以濟世助人的「行菩薩道」取代「涅槃」與「死亡」連結下的「死亡」位置,切斷「涅槃」與「死亡」的連結。證嚴法師不斷闡述與力行菩薩道:「人間菩薩」──「人間菩薩道」,即是《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精神最佳的發揮。



[1] 華經》大正新脩大藏經09 No. 0262p42
[2] 華經》大正新脩大藏經09 No. 0262p42
[3] 華經》大正新脩大藏經09 No. 0262p43
[4] 《慈濟月刊》415期,p992001
[5] 《慈濟月刊》538期,p120-1212011
[6] 華經》大正新脩大藏經09 No. 0262p42另見「上人以此譬喻勉眾:『佛陀說了很多道理,世人不一定能體會;所以佛陀示寂,將佛法留在人間。佛法良藥就在我們的身邊,請大家多用心!』《慈濟月刊》482期,p1392007
[7] 法華經大窾卍新纂續藏經 31 No. 0614p793
[8] 見「 命則隨減 如少水魚 斯有何樂」《法句經大正新脩大藏經 04 No. 0210p559
[9] 《慈濟月刊》261期,p81988
[10] 《慈濟月刊》370期,p861997
[11] 《慈濟月刊》437期,p106-1092003另見「上人心中『來不及』的迫切感逐日沉重,因此再三呼籲:『人間菩薩招生!如果人人生起度化眾生的慈悲心,打開心中的愛,成為救人的菩薩,號召更多人來做好事,……。』《慈濟月刊》449期,p145-1462004
[12] 《慈濟月刊》510期,p1452009
[13] 《慈濟月刊》518期,p62010
[14] 《慈濟月刊》201期,p91983另見「法華經是佛陀的本懷,經中的『如來壽量品』告訴我們,佛陀雖然示相於人世八十年,其實,他的壽命是無始無終的。佛陀從出生到離開皇宮,而後修行成正等正覺,成為娑婆世界的教主--這一段段的人生,都是有相的,有相就有時間年齡的局限,……《慈濟月刊》328期,p27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