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法華經之前為何要先說無量義經

說《法華經》之前為何要先說《無量義經》?《法華義疏》:「法華者會一切乘同入一乘,今將明收入之義,故前辨出生,以從一法生一切法,故一切法還歸一法,所以將辨收入前明出生,是故前說出生為收入之序也。」因《無量義經》說實相、一生無量義,一生三乘、無量乘;而《法華經》說三乘、無量乘歸一乘。故先說一生無量,再說無量歸一,先說一生萬法,再說萬法歸一。

2016年2月5日 星期五

1.慈濟第一經──《妙法蓮華經》〈譬喻品第三〉

〈譬喻品第三〉

        佛陀在〈序品第一〉藉過去無量諸佛皆說《妙華經》,全名《妙法蓮華佛所護念》,首揭《妙華經》本懷即為過去無量諸佛皆已說之經名《》,其次在〈方便品〉揭示《》是佛出現於世一大事因緣而生,且此一大因緣是最大、唯一的因緣,是唯一佛乘。利根者,見聞此二品即應能堅固道心,一心攝受、行持《》本懷,生生世世力行菩薩道不退轉。若有見聞者無法理解此二品意義,或心生疑惑,佛陀接著就以各種譬喻言辭進一步說明。在舉出譬喻前,佛陀仍不忘再次提醒舍利弗忘大修小:中途忘記大乘法修習小果法。

舍利弗!我昔教汝志願佛道,汝今悉忘,而便自謂已得滅度。我今還欲令汝憶念本願所行道故,為諸聲聞說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佛所護念。[1]

舍利弗中途忘記大乘法修習小果法,佛陀不厭其煩再說一次經名《妙法蓮華佛所護念》。接著,上人「三界無安 猶如火宅」說明眾生所處境遇。「三界火宅」是《華經的一個譬喻,是佛法中普遍的用語,何謂「三界」?《長阿含經》提到幾種「三界」的分法,如:「欲界.恚界.害界」、出離界.無恚界.無害界」、「色界.無色界.盡界[2]《雜阿含經》也說:「。云何三。謂欲界.色界.無色界。」、[3]如三不善根。如是三惡行。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三想。欲想恚想害想。三覺。欲覺.恚覺.害覺。。欲界.恚界.害界。[4]唐栖復《法華經玄贊要集》「三界唯心,萬法唯識」[5]雖然佛典中對「三界」有各種說明,細數三界內容尚有二十八天之說。對於這些三藏法數,上人則認為

在佛法所述的「三界」層次已經到了虛妙幻有的程度,文字艱澀;今日如此詮釋,也是認為不應該離開所處的世界再言飄渺的另一個世界,佛陀當時說的「三界」應該就在人間[6]

法師以其一貫的「生活化、人間化」態度詮釋三界,認為三界是一種「意識的境界,法師認為「佛法要生活化、菩薩要人間化,莫鑽研名相,愈鑽愈難自拔。[7]三界雖如火宅,「火宅」一語經常被引為警語,但是法師卻以「靈山」一語對應,將「火宅」與「靈山」之說結合,賦予心正向的轉化作用

心能自造火宅,也能自造靈山,古云:「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心念一轉,當下即佛。[8]

「靈山」即是佛說華經的王舍城耆闍崛山,隋代已廣泛使用「靈山」一詞。隋智者《妙法蓮華經玄義》:「八年說法」、「昔於廣說一實之道[9],隋吉藏《法華義疏》「三聖同會共開發一乘道也。」、初令一會聞法」。[10]佛在耆闍崛山華經場景,[11]成為近代教化的重大題材,」偈頌在明、清之後成為常用語句。1988年,證嚴法師在弟子們朝山進入精舍後的開示中說道:

你們一定聽過「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你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的偈文,佛在靈山,你們不必跑到十萬億佛國以外,那麼遠的地方去求。靈山在那裏呢?是否釋迦牟尼佛講法華經的道場才叫做靈山呢?佛陀說:「靈山就在你自己的心頭,每個人的心中都有個靈山塔,我們應該向自心地的這個靈山塔下;好好地下工夫修行。[12]

1990年,同樣在朝山之後,法師開示道:

朝就是方向,把自我的心,自我的身,自我的行為,朝著一個目標、方向前進,山表示德高,德高如山,我們的心要培養這份德,就必須像山一樣,所以朝山並不是向那座山拜,而是向著我們崇高的心德去拜,也就是說朝我們自性的高山,古德云:「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我們如能時時刻刻抱著朝山的形態,把它用在日常生活中,這就是在修行。[13]

1991年,法師與來自台北的義工們座談。一師姊問法師,朝山不是可以消業障嗎?為何仍無法避開災禍臨身?上人回答:

「過去種因,今日受果」、「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自在汝心頭」,只要心中常保持清淨安穩,即是最好的立身之道。如果能將朝山的時間,拿來做有益社會之事,去助益他人,這不是更有意義嗎?[14]

2001年,法師在志工早會上提到精神疾病時開示道:「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法師進一步說明,「法是生活的方法,離開生活的方法而去求成仙成佛的道路,實在是捨本逐末。[15]2004年,清晨營隊從花蓮靜思堂行走十二公里路進入精舍後,法師以「佛在靈山莫遠求」勉勵眾人,「每個人心中皆有座明朗的靈山塔,只要人人心意虔誠,此身即是佛。[16]

        近代各道場常見的朝山活動,一般皆以自性靈山相對,以「佛在靈山莫遠求」偈頌勉勵朝山者。此外,法師也以此四句偈頌與「火宅」對應。針對「三界火宅」譬喻,《妙華經》在〈譬喻品第三〉另外對應提出一著名的「三乘三車」法華核心思想,以羊車、鹿車、牛車,及大白牛車各種寶車為工具,方便誘引出離火宅至空曠安全的地方,說明聲聞乘、圓覺乘與菩薩乘的關係

無論多麼進步、多有文明的國家,也是同樣在這個大火宅中,每一個角落都有人在玩火。我們應該要趕快駕駛大白牛車,將迷茫眾生引導出來,這是師父對大家的期待。[17]


〈譬喻品第三〉藉三車寶物肯定諸乘修行,顯現《妙華經》圓融的態度。除了「三界火宅」「三車一乘譬喻之外,尚有著名的〈信解品第四〉「長者窮子喻」、〈草藥喻品第五〉「藥草一雨」、〈化城喻品第七〉「化城喻」、〈五百弟子授記品第八〉「內藏珠喻」、〈安樂行品第十四〉「頭珠喻」、〈如來壽量品第十六〉「良子喻」。這些譬喻對重視說故事弘法的證嚴法師而言,成為經常引用的內容,「化城」之喻更是被拿來解說慈濟各項與教化與建設。





[1] 華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No. 0262p11
[2] 長阿含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1 No. 0001p50
[3] 雜阿含經》〈四六一〉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2 No. 0099p118
[4] 雜阿含經》〈六一三〉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2 No. 0099p172
[5] 法華經玄贊要集卍新纂續藏經第 34 No. 0638p299
[6] 《衲履足跡》2007,秋,p234
[7] 慈濟月刊》510期,p1352009年。
[8] 《真實之路──慈濟年輪與宗門》,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p33。另見「 靈山只在汝心頭 人人有箇靈山塔 好去靈山塔下修宋代宗鏡禪師講述,明代覺連重集《銷釋金剛經科儀會要註解卍新纂續藏經24 No. 0467p671
[9] 妙法蓮華經玄義大正藏第 33 No. 1716p765779
[10] 法華義疏大正藏第 34 No. 1721p477
[11] 佛陀除了在此開講《妙法蓮華經》,另開講《楞嚴經》、《無量壽經》等經。
[12] 《慈濟月刊》261期,p61988另見「你們以最虔誠的心,從天未亮開始朝山至精舍,看到「慈濟」的本會就在此地,這也就是象徵著:諸位於智慧光明中,也已發現我們內心本具的慈悲佛心,希望諸位在找到自己內心中的靈山道場後,還要再發願,願人人都在靈山塔下時時刻刻的自修。既然體悟到靈山就在我們的心中,又何須向遠處去求呢?這就是佛教中所說的反觀自性。《慈濟月刊》275期,p81989
[13] 《慈濟月刊》282期,p151990另見「學生:「佛教說『寶塔從地踊出』,是否真的如此?」上人:「所說的寶塔即是我們的心。『塔』是德高、顯德之意,也就是顯現一個人道德的崇高。所以佛教說『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慈濟月刊》288期,p761990
[14] 《慈濟月刊》295期,p141991
[15] 《慈濟月刊》416期,p1232001
[16] 《慈濟月刊》452期,p1202004
[17] 《衲履足跡》2004..p573另見「佛陀將天下喻為火宅,煩惱憂苦熾盛;大家應該要擔當『滅火人的角色,為人間帶來清流。《慈濟月刊》468期,p113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