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法華經之前為何要先說無量義經

說《法華經》之前為何要先說《無量義經》?《法華義疏》:「法華者會一切乘同入一乘,今將明收入之義,故前辨出生,以從一法生一切法,故一切法還歸一法,所以將辨收入前明出生,是故前說出生為收入之序也。」因《無量義經》說實相、一生無量義,一生三乘、無量乘;而《法華經》說三乘、無量乘歸一乘。故先說一生無量,再說無量歸一,先說一生萬法,再說萬法歸一。

2016年2月5日 星期五

1.慈濟第一經──《妙法蓮華經》〈法師品第十〉

〈法師品第十〉

云何為「法師」?宋代釋道誠《釋氏要覽》〈稱謂〉篇,對「法師」解釋為:

雜阿含經云。何。佛言若於色說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者若於受想行識說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者十住婆沙論云。應行四法。一廣博多學。能持一切言辭章句。二決定善知世間出世間諸法生滅相。三得禪定智。於諸經法隨順無諍。四不增不損如所說行[1]

近代《佛學常見詞彙》「法師」專指:「精通三藏佛法,以法自師,復以法師人的出家人[2]現今所稱之「法師」,主要是對出家二眾尊稱,尤其是係對通曉經論,有修學的出家師父稱謂。惟在《妙法蓮華經》所稱之「法師」,則有不同涵義。

若復有人,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華經,乃至一偈,於此經卷敬視如佛,種種供養……乃至合掌恭敬。藥王!當知是諸人等,已曾供養萬億佛,於諸佛所成就大願,愍眾生故,生人間

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法華經,乃至一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種種供養經卷……,合掌恭敬;是人,一切世間所應瞻奉,應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當知此人是大菩薩,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哀愍眾生,生此間,廣演分別妙法華經。何況盡能受持、種種供養者?藥王!當知是人,自捨清淨業報於我滅度後愍眾生故,生於惡世,廣演此經。[3]

此品先說《妙法蓮華經》六修行方式:一受持二讀三誦四解說五書寫、六合掌恭敬種種供養法華經,或一偈者皆為法師,皆得法師地位[4]接著,佛陀在「其能書、持、讀、誦、供養、為他人說者,如來則為以衣覆之,又為他方現在諸佛之所護念。[5]亦說同樣六種法師相。現此六相於《妙法蓮華經》者即是法師,是諸法華行者,宿世都是曾經供養過無量數佛,已於諸佛國土修行成就,惟因悲憫眾生,故生於娑婆人間。蓋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供養六種方式,是普遍見諸於群經的修持方式,但只在法華經時特稱為法師。雖只有讀、誦,或是合掌恭敬供養法華經,即是法師。由此突顯法華經之重要。其次,又說此等法師是大菩薩,已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惟因哀愍眾生,發願生此人間。是諸人等,從「已曾供養十萬億佛,於諸佛所成就大願」到「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顯見法華行者皆已達高度成就,因此可以自捨清淨業報發願生此人間。清代一松《法華經演義》說「生」有三種:依神通力而生、依願力而生、依業力而生。[6]當知此諸人等法師,於佛滅度後,因哀愍眾生,願意捨去已修得清淨果報,隨大悲誓願投生於五濁惡世。此等法師諸大菩薩,明代通潤《法華經大窾》稱之為「逆流菩薩」。[7]以其一般修行者捨惡世穢土願生清淨佛土,法華行者卻逆向而行,捨清淨佛土願生人間穢土,故稱「逆流菩薩」。〈法師品第十〉偈頌繼續說道:

諸有能受持, 妙法華經者, 捨於清淨土, 愍眾故生此。 當知如是人, 自在所欲生,……我所說諸經, 而於此經中, 法華最第一[8]

法華經大窾》解說道:「。即自捨清淨業報也。自在所欲生者。言非淫欲生。乘大悲願力生也。[9]〈法師品第十〉佛陀對六種法師法華行者四度稱讚:愍眾生故生人間、惡世,二度讚嘆:捨清淨業報、捨清淨土,並再次稱諸經中以法華為第一。蓋諸經中說誓願捨離清淨土,而願生人間娑婆穢土者,惟此一經王。實踐上,除了佛陀之外,古來修行者主要發願投生兜率淨土、西方極樂世界淨土,或其他清淨莊嚴佛土。罕有發願再投生此人間五濁惡世者,惟有法華行者。或有行者發願,先至兜率、西方淨土取得不退轉果位後,再倒駕慈航投生此人間,惟此發願已與法華行者不同。慈濟宗以華經》為依循的佛典,慈濟道場即為法華道場,做慈濟即是行法華、做法華。證嚴法師與弟子發願往生後迴入娑婆人間,快去快回、生生世世做慈濟,即是華經》愍眾生故,生此人間」之實踐。1984年,證嚴法師於靜思精舍委員聯誼會中開示道:

最重要的是要世世常行菩薩道,要發願生生世世人間行菩薩道。意思就是要常得人身,在人間做救濟人群的事業。[10]

1986年,證嚴法師行腳前往萬華區弔祭往生的弟子靜性師姊,對著安詳如睡的弟子說道:

要記得生生世世跟隨師父行菩薩道,要快去快回啊![11]

1989年,證嚴法師在慈濟醫院對臨命終弟子說道:

妳希望師父告訴妳「快去快回」,現在已經是時候了!妳要「快去快回」,慈濟的道路放在腳底,去選擇妳認為理想的路,不要迷於情,要覺有情,趕緊迴入娑婆再來吧![12]

1997年,在靜思精舍例行的志工早會中,證嚴法師說道:

這三十二年間,有不少老菩薩跟我說:「我要生生世世追隨師父,我去了會趕緊再來。」對呀,有這麼多人來了,去了,又再來,這就是生生不息的慈濟世界。[13]

快去快回」是證嚴法師對臨命終者最主要的祝福語,也是法師對弟子最後的叮囑。「快去快回」成為慈濟人臨終關懷最主要的指導原則。在「快去快回」的思想下,慈濟人並不熱衷發願往生兜率淨土、西方極樂淨土,或他方清淨佛土,而是發願直接再投生人間道做慈濟護眾生。因為往生兜率天、或西方極樂世界,修得一定果位後再投生人間,仍得經過一段漫長的歲月。而在這漫長歲月等待期間,娑婆穢土眾生沉淪無有出期,因此才有證嚴法師「快去快回」思想出現。又因為重視時間的把握,所以不只是只有一生一世、或多生多世願生人間,而是持續不中斷的誓願:「生生世世」在人間做慈濟。2003年,在一篇追思魏杏芬師姐的紀念文上寫著:

在妳的雙手寫「慈濟」、雙腳寫「慈濟」,是我們共同的默契,要生生世世追隨上人做慈濟[14]

2008年,法師於靜思精舍早課晨語時間說道:

娑婆世界,堪忍事多。生生世世發願回入娑婆,要練得一個「忍」字;人與人之間能相互忍讓,才能相處和樂。[15]

2010年,花蓮靜思堂舉行大體捐贈十五周年紀念會,證嚴法師在看完螢幕上介紹歷來大體老師的畫面後說道:

我從心裏逐一向他們致上最敬禮,未來這群菩薩都是我的長輩,將在菩薩道上接引我;這就是愛的循環。相信這分師徒之情,已在生生世世的輪迴中……。[16]

證嚴法師自年輕時起,即獲得華經》古書本,受完三壇大戒後的自修期間亦是讀誦、書寫、受持、供養華經》。不久,法師創辦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在華經》二十八品的基礎上推行四大志業八大法印,力行人間菩薩。尤其是總結現世一生修行,及開啟未來世的「快去快回」、「生生世世」做慈濟臨終誓願,更是〈法師品第十〉「愍眾生故,生此人間」經證之實踐,以華經》一乘道為實踐的依循,為佛教生死學提供一個新的臨終關懷。證嚴法師的「人間」菩薩思想,係〈序品第一〉揭示的法華全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教菩薩法」中心思想,結合〈法師品第十〉「愍眾生故,生此人間」的「人間」思想,構成證嚴法師的「人間菩薩」思想。證嚴法師的「人間菩薩佛教」思想,與近代出自於《增壹阿含經》「佛世尊皆出人間[17]的「人間佛教」思想不同。前者是證嚴法師的法華「人間菩薩佛教」,以《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為根本;後者則是印順法師以《增壹阿含經》為根本的阿含「人間佛教」。本品先說現六相的法華法師曾供養諸佛,於諸佛所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次進一步讚嘆讀誦法華經的法師,以佛各項莊嚴而莊嚴自己。

藥王!讀誦法華經者,當知是人以佛莊嚴而自莊嚴則為如來肩所荷擔。[18]

《大方廣佛華嚴經》說世尊以佛莊嚴而莊嚴自己,可令「眾生見者無不敬樂,一切菩薩之所願求,令兜率諸天皆大歡喜,普令眾生修佛境界,種佛善根,功德無盡,逮得清淨不可壞信,常供養佛,心無厭倦。[19]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相,以修種種百福、無量福德莊嚴自己。

諸佛如來出現於世。有二種法。何等為二。一者先說十二部經。令諸眾生讀誦通利。如是種種名為法施。二者以妙色身。示閻浮提及十方[12]令諸眾生見佛色身具足莊嚴。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無缺減相。心生歡喜。觀如是相因何而得。皆由前世百千苦行。修諸波羅蜜及助道法而生此相。佛說觀佛三昧海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15 No. 0643p647


惟只是讀、或誦法華經之法師,即可以有佛一般之莊嚴來莊嚴自己,何況為人解說、受持法華經。慈濟宗為法華道場,在佛的無量莊嚴中,證嚴法師以口說好話來勉勵大眾莊嚴自己,以口語化、白話的「莊嚴自己」一詞實踐法華「自莊嚴」,成為慈濟世界普遍流行的法語。1989年,由高信疆主編的證嚴法師《靜思語》說道:

欣賞他人,即是莊嚴自己。[20]

199404 329期》:「只要我們以身力行「經」,以「心」莊嚴自己的道場,則諸佛菩薩自會時時實現前。」( 329p7

2000年,證嚴法師在台中與來自日本的弟子談話時說道:

讚美別人是莊嚴自己。[21]


200405 450期》:「讚歎別人是莊嚴自己,這就是慈濟人文。」( 450p7
200406 451期》在與全台五百多位互愛隊組慈誠委員幹部開示時,上人表示:「;讚歎別人就是莊嚴自己,這才是真正有品質、有文化的人間菩薩行。」」( 451p107
200809 502期》上人於早會時:「讚歎別人就是莊嚴自己。」」( 502p130


0031藥王!當知如來滅後,其能書、持、讀、誦、供養、為他人說者,如來則為以衣覆之,又為他方現在諸佛之所護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願力、諸善根力。當知是人與如來共宿,則為如來手摩其頭。[22]


藥王!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薩道,若不能得見聞、讀誦、書持、供養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未善行菩薩道;若有得聞是經典者,乃能善行菩薩之道。[23]

法師品云。若菩薩未聞是經。未善行菩薩道。所以然者。未聞此經。未識道之權實。又執有三乘。則迴遑進退。故未善行也。今聞道之權實。則精識於道。有一無二。則唯進不退。乃名善行。法華統略卍新纂續藏經第 27 No. 0582p475
者。稟前三教即是碎散法身舍利未能巧度。若入圓教即是全身舍利則巧度。巧度為善行也隋智者《妙法蓮華經文句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34 No. 1718p108
者。天台云。稟前三教未能巧度。若聞是經。即入圓教。名為巧度。巧度即善行也。妙樂云。聲聞化人苦行頭陀等。名拙度。菩薩化人觀諸法實。名為巧度。清智祥《法華經授手卍新纂續藏經第 32 No. 0623p731


0031切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屬此經——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是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今佛教化成就菩薩而為開示。

31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斯經。如來室者,一切眾生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心,為諸菩薩及四眾廣說是法華經。[24]

諸經之王, 聞已諦思惟, 當知此人等, 近於佛智慧。  若人說此經,  應入如來室, 著於如來衣, 而坐如來座, 處眾無所畏, 廣為分別說。    大慈悲為室, 柔和忍辱衣 諸法空為座, 處此為說法。[25]

[0848c19] 言此初有二者。一頌半標教。長行經云。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斯經。
0848c22] 言一頌釋之者。長行經言。如來室者。一切眾生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唐代栖復《法華經玄贊要集卍新纂續藏經第 34 No. 0638p848

198702 244期》:「行囊裏豐盈著師父慈悲叮嚀,「身著柔和忍辱衣最美」」( 244p27

199209 310期》:「大慈悲為室,乃是要以佛心師志為己志,心要常充盈著慈悲與愛;為苦難的眾生解苦,即是大慈悲心。而慈悲表現於外,則需柔和忍辱。大慈悲於心、柔和忍辱於外,是佛教徒基本的修行。學佛要學得看開一切,在理中處世;如此以身作則,才能處此而說法。」( 310p46


法師品第十
慈濟實踐
愍眾生故,生此人間。……哀愍眾生,願生此間,廣演分別妙法華經。……愍眾生故,生於惡世,廣演此經。
廣招人間菩薩;臨終關懷發願:快去快回、生生世世做慈濟
有讀誦法華經者,當知是人以佛莊嚴而自莊嚴,則為如來肩所荷擔。
靜思語:欣賞他人,即是莊嚴自己
若不能得見聞、讀誦、書持、供養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未善行菩薩道;若有得聞是經典者,乃能善行菩薩之道
靜思語:能救人的人就叫做菩薩。
靜思語:菩薩精神是永遠融入眾生的精神。要讓菩薩精神永遠存在這個世界,不能只有理論,也要要實質的表現。
柔和忍辱衣
制服:藍色旗袍(名為柔和忍辱衣)

199111/12 300/301期》:「上人云:『學佛要有個方便法門來引導,醫院就是由三藏十二部經所融貫在一起的一個形象教育。佛法沒有離開人間的生老病死:佛法的四諦法門--苦、集、滅、道,都集中在醫院裏;我們不是用文字在說法,而是以活生生的人與事來說法。』」( 300p38~39)



[1] 釋氏要覽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54 No. 2127p260
[2] 陳義孝佛學常見詞彙》台北市:中興菩提會,1983p184
[3] 法華經指掌疏卍續藏第 33 No. 0631p631
[4] 另見〈勸持品第十三〉亦作六種法師:「我等當起大忍力,讀此經,持說、書寫、種種供養,不惜身命。華經》大正新脩大藏經09 No. 0262p35。惟〈法師功德品第十九〉另做五種法師:「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耳功德。華經》大正新脩大藏經09 No. 0262p47
[5]華經》大正新脩大藏經09 No. 0262p31
[6] 見「。是明其現功。生有三種。有乘神力而生者。有稟誓願而生者。有為業牽而生者。今言生此人間。乃稟誓願而生。流通此經也。」《法華經演義》卍續藏第 33 No. 0625p183
[7] 見「當知此輩。皆是逆流菩薩。愍眾生故。捨清淨報土。而生濁世廣演此經者。法華經大窾卍新纂續藏經第 31 No. 0614P765
[8] 華經》大正新脩大藏經09 No. 0262p31
[9] 法華經大窾卍新纂續藏經 31 No. 0614p766
[10] 《慈濟月刊》218期,p71984
[11] 《慈濟月刊》237期,p121986另見「『師父,鄭美師姊往生時,她的女兒與花蓮委員一起助念,看到母親與很多師姊一起繞佛念佛,非常開心,連阿彌陀佛伸手要接引她,她只是笑著,沒有跟著走,為什麼呢?』師父:『這就是戒定慧!表示她的定力夠,她願生生世世跟隨師父,再來作慈濟的接棒人!』」《慈濟月刊》267期,p171989
[12] 《慈濟月刊》274期,p51989另見「他往生前,不希望旁人為他念阿彌陀佛,而希望念釋迦牟尼佛,因為他要乘願再來娑婆世界,唯有娑婆世界才有慈濟可以去愛。我捨不得他離開,不過我很安慰,因為他還會回來。」《慈濟月刊》372期,p841997
[13] 《慈濟月刊》372期,p821997另見「他往生前,不希望旁人為他念阿彌陀佛,而希望念釋迦牟尼佛,因為他要乘願再來娑婆世界,唯有娑婆世界才有慈濟可以去愛。我捨不得他離開,不過我很安慰,因為他還會回來。」《慈濟月刊》372期,p841997
[14] 《慈濟月刊》440期,p702003
[15] 《慈濟月刊》497期,p1072008另見「一位則是雲嘉地區八十八歲的環保志工郭甜妹阿嬤,在台上侃侃而談、欲罷不能:『我愈做慈濟,就愈不知道自己幾歲了。管他幾歲,能做就好了!人家叫我去拿紙箱,半夜兩、三點我都騎著腳踏車去載。有人說我做慈濟做到變笨了,我就說,別以為我頭腦有問題,我是生生世世都要當慈濟人!』《慈濟月刊》512期,p1512009
[16] 《慈濟月刊》527期,p1302010
[17] 《增壹阿含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02 No. 0125p694
[18] 華經》大正新脩大藏經09 No. 0262p31
[19] 《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09 No. 0278p484
[20] 高信疆主編《靜思語》,花蓮: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P411989見「常發出柔和善順的語言,常說好話就是『口中有法』,口說好話就是莊嚴自己。」《慈濟月刊》397期,p81999
[21] 《慈濟月刊》401期,p1052000。另見「讚美別人,就是莊嚴自己;你去成就別人一件好事,也就如同是自己在做好事。」《慈濟月刊》407期,p972000
[22] 華經》大正新脩大藏經09 No. 0262p31
[23] 華經》大正新脩大藏經09 No. 0262p31
[24] 華經》大正新脩大藏經09 No. 0262p31
[25] 華經》大正新脩大藏經09 No. 0262p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