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法華經之前為何要先說無量義經

說《法華經》之前為何要先說《無量義經》?《法華義疏》:「法華者會一切乘同入一乘,今將明收入之義,故前辨出生,以從一法生一切法,故一切法還歸一法,所以將辨收入前明出生,是故前說出生為收入之序也。」因《無量義經》說實相、一生無量義,一生三乘、無量乘;而《法華經》說三乘、無量乘歸一乘。故先說一生無量,再說無量歸一,先說一生萬法,再說萬法歸一。

2016年1月5日 星期二

《慈濟宗概論》 壹、序論

《慈濟宗概論》

壹、序論

二十世紀末,在台灣東部花蓮鄉間,出現一個由不到三十歲年輕比丘尼創辦的佛教慈濟克難功德會。創辦的地點是這位比丘尼借住修行的普明寺,一間小型的村莊寺廟。首批克難功德會的成員,除了一位出家師父外,其餘就是三十位提菜籃的家庭主婦。在法師的呼籲下,藉著每日省下來的微薄菜錢,開始進行社會慈善救濟。創辦功德會的比丘尼,法號證嚴,字慧璋,時二十九歲,受完具足戒也不到三年。自行落髮修行的證嚴法師,因為要報名受戒才與印順法師結下師徒之緣。拜師、受戒同在一次偶然的因緣下倉促完成,沒有其他同行、同修法師,與她的皈依師父也是分屬東、西兩地,聚少離多。在證嚴法師漫長的做慈濟弘法濟世生涯,俗家生活有二十七年,獨善其身的出家生活也只有短暫的二年多,俗家及出家自修的生活壓縮在不到三十年,緊接著其餘的出家生活在做慈濟之後,就都奉獻給社會大眾與佛教,為當代台灣社會與國際,提供了一個前所未見的慈善機構,為漢傳佛教,甚至是全球佛教,提供了一個嶄新型態的現代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