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68年1月出版的第13期《慈濟月刊》一篇社論談起
深化人間佛教、人間菩薩教──重新認識五明學
從1968年1月出版的第13期《慈濟月刊》一篇社論談起
慈濟功德會創辦於1966年,隔年創辦《慈濟月刊》,至今,《慈濟月刊》已陸續發行至2016年8月第597期。在1968年第13期社論《念佛最需要注重智慧》談到印度早期的僧侶需熟悉「五明──內明、因明、聲明、醫藥明、工巧明」。唐代玄奘口述的《大唐西域記》,記述當代古印度天竺佛門與外道僧侶的修持特色:
在古印度社會,佛門僧侶七歲起開始傳授「五明大論」。玄奘特以「大論」稱謂五明,甚至在介紹馬鳴菩薩時,以五明「大義」對比三藏「微言」。顯見五明在當代社會與玄奘心中的地位與評價,並以之與當時印度最主要的傳統宗教婆羅門學習四吠陀作為對比。「五明」者,若扣除掉宗教的「內明」、論理學的「因明」,「五明」可說即是相當於現代的各行各業,即是代表現代生活中的各種行業、各種謀生技術。然而,佛法傳至現代,修學佛法好似只剩一句彌陀佛號。社論中說:
「念佛最需要注重智慧,僧侶必須要有求知的精神。但可惜,這個必備的基本條件,現在卻被許多人忽略甚至於歪曲了。
要知道:印度古代的僧侶,皆須修習「五明」之學。……然而佛教傳入我國千餘年以後,我國的僧侶,則一面只重視「內明」及「因明」,其他「聲明」、「醫藥明」、「工巧明」,竟不備識。繼之,為規避麻煩與深奧,甚至連「因明」亦不多有人問津了,所發揮的,都屬「內門」。蓋由於我國教門太寬,容受太濫,以致師資稀少,人才缺乏,而僧侶抱厭世的,一句彌陀自了殘生者,十居四五,這固然未可厚非;……」
「進一步說:以今天的佛教,衡諸他教,亦實不免相形見絀。天主教、基督教明末輸入我國的時侯,就是以各種學術作媒介,然後漸及教理的。如利瑪竇、湯若望等人的介紹西洋天文、曆法、數學、地理、機械、農學之類於我國,而為我朝野人士所崇信,於是,其教始能漸行於我國各地。一直到現在,天主教、基督教的學校、醫院,還不是仍舊遍佈於我國各地嗎?至其神父、牧師,也大多是碩學之士以至於技術專家。
所以,我們認為:佛教不談重興則罷,要談重興,那麼念佛便需要注重基本條件的智慧,而僧侶則更非要普遍有求知的精神不可了!」
社論中列舉現今天主教、基督教強調聲明、醫方明、工巧明的重要,強調現今西洋外道對科學技術的重要及貢獻,呼應社論一開始所說的古代印度社會對五明的普遍重視。而不管是古代印度宗教,或現代的西方宗教,都是非常重視日常生活中的謀生技術,世俗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行業──「聲明、醫方明、工巧明」,與屬於宗教的「內明」、「因明」是並列在一起的。其實,佛教傳入中國之後,早在唐代即有僧人注意到佛教流行偏向「內明」之說,不重「醫方明」、「工巧明」之現象。如唐僧文軌著述《因明入正理論疏》說道:
唐僧文軌生平不詳,卒於約638年。佛教傳入中國至文軌時期已有五百年,譯經事業已大為發展,翻譯經論卷數可謂浩瀚無量。然而在當時的年代,文軌卻發現一件事,所謂「醫方工巧二明俗事人多不譯,今古所翻經論多是內明。」文軌一語道出古代中國佛教對經論的偏向,而這也指出中國佛教自古以來的修學實踐的取向,那就是偏於個人內修的佛學,疏於外在世俗日常生活中的醫療、工藝技術等各式各樣行業。
2001年,證嚴上人在解說藥師如來十二大願第三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量無邊智慧方便,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莫令眾生有所乏少」時,說到世俗法中的「聲明、醫方明、工巧明」大用:
「物質欠缺會慢慢形成心靈的病態,所以藥師佛發願要用無邊智慧方便法,讓所有眾生都能得到富足的生活。而這種方便智慧即『五明』--內明、工巧明、醫方明、聲明、因明。」
「上人解釋,『內明』就是啟發眾生內在與佛同等、清淨明朗的智慧,使之對社會產生很大的奉獻;『工巧明』是教導眾生不斷發明,才會有豐足的衣食住行;「醫方明」是教導人行醫,拔除眾生身體病痛;『聲明』是用語言來提升文化;「因明」是明白因緣果報之理。」
「每天都有衣服可穿,要感恩前人發明種麻、抽紗、織布等,經由不斷改良,……古時候的人出門靠兩隻腳走路,現在有高速公路、捷運,除了陸上交通,還有空中交通……這種種智慧的開發,都是幫助我們在生活品質上不斷提升,需要『工巧明』的智慧。」
上人說「工巧明」就是一種「不斷發明」、「幫助我們在生活品質上不斷提升」,如《菩薩地持經》「菩薩求世間工業處智者。為少方便獲致大財饒益無量諸眾生故。」、「菩薩無財施時。先所造作世間工巧。彼業現前。以少方便多獲財利。用施眾生。」唐窺基撰《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贊》「於工業明處為以少力多集珍財廣生饒益。」。又說「聲明」就是有關語言、音聲的藝術「文化」,「醫方明」則是大家較為熟悉的醫術、醫療行業。「不斷發明」就是「科學」,是一種物質的、行為的,甚至是心裡的研究與發明。顯然,宗教與現代科學在證嚴上人心中並不是對立、矛盾的。為了滿足眾生生活所需,致力於科學發展追求專業的生產效益,是符合經論所說。尤其在經過四十餘年後,科學更是日新月異不斷進步,現代生活即是充滿科技的生活。在證嚴上人的心目中,屬於宗教的「內明」與世俗的「聲明、醫方明、工巧明」確是並存、不偏不倚的,佛教是可以順著科學腳步前進,不被排斥在外。甚至,在傳統的佛教之下,要提倡「佛法生活化」、「人間菩薩道」來對治偏向「內明」的傳統佛教,讓「佛法生活化」、「人間菩薩道」成為證嚴上人的核心思想與實踐。如1974年第88期《慈濟月刊》〈說自立更生〉說到靜思精舍僧團的生活依據:
「今後我們要以新姿勢新勇氣步上『自力更生』的坦途,此種構想,同樣可以弘法利生,精進修道的,它是以技能動腦動手,勞身勞力,熱忱服務社會,愛護眾生為前提,綜合多目標的事業,本著『五明』的設計推進,當然,這在先要有長遠的技能養成期心理的準備。」
早期《雜阿含經》即先提到佛陀對在家眾叮囑種田農事、商務、書畫文藝,或王朝政事種種工巧行業處精勤修行,是一種「方便具足」可以在現世得到安樂:
接著在後續譯出的經論中,不分出家、在家,明白標示出工巧明、五明的世間性、世俗性,並賦予至高的神聖性。例如,《解深密經》就直說:「如實了知世俗諦義,謂於五明處。」將五明賦予「世俗諦」意義與勝義諦並列。而《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將一切工巧事劃歸為神聖的「般若波羅蜜」項目:
《佛說法集經》也說:「不見智名為智波羅蜜,而常修行一切功巧技術、五明論等。」《深密解脫經》則說:「般若波羅蜜有七種清淨……如實能知世諦五明處……是名般若波羅蜜七種清淨應知。」《金光明最勝王經》:「五者、世間伎術五明之法,皆悉通達。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成就智慧波羅蜜。」從《解深密經》的「如實了知」五明,到《金光明最勝王經》於五明之法「皆悉通達」,在在顯示五明的神聖與不可缺。《大方廣佛華嚴經》、《菩薩地持經》更說:
求五明可悟入到達究竟圓滿,具足一切世間工巧業,可得無量三昧境界。宋代延壽撰《宗鏡錄》也說「等覺菩薩……倒學凡夫事。習世間三昧。具工巧神通。」佛經裡以「神通」、「無量三昧」、「世間三昧」形容工巧事業,賦予世俗工巧事業的第一義諦境界。因此,在佛陀經藏的引領下,諸大菩薩紛紛在論書裡闡述「五明」的重要性與不可缺。彌勒菩薩說、唐玄奘譯《瑜伽師地論》說道:
祖師大德更是化繁為簡宣說世俗五明的神聖性,如唐智周撰《因明入正理論疏前記》:「菩薩求法者。一切菩薩未成佛前。皆須於此五明處求也。」唐窺基撰《因明入正理論疏》:「故地持云。菩薩求法。當於何求。當於一切五明處求。」此外,無著菩薩著、唐玄奘譯《顯揚聖教論》,及無著菩薩著、波羅頗蜜多羅譯《大乘莊嚴經論》則分別以反向敘述的方式說出「不作五明」、「不勤習五明」的結果:
唐《北山錄》對於不作、不習五明,更以戒律規範:
「故釋氏子內審諸己。於進修之門。可學而不學。可知而不知。結以不學無知之罪也。西域所學。總有五明。……凡此諸書在異域。法俗通學。……不壞俗諦而建立真諦。」
●五明:內明、因明、工巧明、醫方明、聲明,除了內明是指佛學外,其餘泛指一切世間學,泛指世間各行各業。
年代
|
作者
|
書名
|
內容
|
1968
|
社論
|
慈濟月刊(13期)
〈念佛最需要注重智慧〉
|
要知道:印度古代的僧侶,皆須修習「五明」之學。……然而佛教傳入我國千餘年以後,我國的僧侶,則一面只重視「內明」及「因明」,其他「聲明」、「醫藥明」、「工巧明」,竟不備識。繼之,為規避麻煩與深奧,甚至連「因明」亦不多有人問津了,所發揮的,都屬「內門」。
|
1974
|
法紹
(證嚴上人)
|
慈濟月刊(88期)
〈說自立更生〉
|
今後我們要以新姿勢新勇氣步上「自力更生」的坦途,此種構想,同樣可以弘法利生,精進修道的,它是以技能動腦動手,勞身勞力,熱忱服務社會,愛護眾生為前提,綜合多目標的事業,本著「五明」的設計推進,當然,這在先要有長遠的技能養成期心理的準備。
|
1980
|
特稿
|
慈濟月刊(160期)
〈佛教慈濟綜合醫院籌建計畫〉
|
論云:「菩薩求法,當於五明處求」。醫方明為五明之一,即今醫藥學。善財童子參善知識,如良醫彌伽,自在主童子,普眼長者,並以治病為度生之方便。
|
2001
|
證嚴上人
|
慈濟月刊(418期)
〈莫令眾生有所乏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
晨課,上人解說藥師佛十二大願之「第三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量無邊智慧方便,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莫令眾生有所乏少」。
「物質欠缺會慢慢形成心靈的病態,所以藥師佛發願要用無邊智慧方便法,讓所有眾生都能得到富足的生活。而這種方便智慧即『五明』--內明、工巧明、醫方明、聲明、因明。」
上人解釋,「內明」就是啟發眾生內在與佛同等、清淨明朗的智慧,使之對社會產生很大的奉獻;「工巧明」是教導眾生不斷發明,才會有豐足的衣食住行;「醫方明」是教導人行醫,拔除眾生身體病痛;「聲明」是用語言來提升文化;「因明」是明白因緣果報之理。」
每天都有衣服可穿,要感恩前人發明種麻、抽紗、織布等,經由不斷改良,……這種種智慧的開發,都是幫助我們在生活品質上不斷提升,需要「工巧明」的智慧。
|
2004
|
釋德凡
|
慈濟月刊(456期)
〈發心就要起步〉
|
上人開示,佛教中「五明」之一「醫方明」,即是尊重生命、以醫療拔除眾生身體病痛的苦難。
|
2007
|
釋德凡
|
慈濟月刊(485期)
〈不能原地踏步〉
|
上人讚歎環保志工因為用心,所以展現「工巧明」。
|
2007
|
釋德凡
|
慈濟月刊(493期)
〈從「自愛」出發〉
|
晨語時間上人續釋《水懺》經文,懺悔「意根」罪業,其功德可成就「五明」。
|
五明學之相關經論 1
朝代
|
釋譯經師
|
佛經論名稱
|
內容
|
劉宋
|
求那跋陀羅
|
雜阿含經
|
|
劉宋
|
求那跋陀羅
|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
|
北涼
|
曇無讖
|
菩薩地持經
|
菩薩求因論者。欲知彼論過故。欲降伏異論故。未信佛法者令生信故。已生信者令增廣故。菩薩求聲論者。廣為眾生演說正語令愛樂故。為淨莊嚴辭句味故。於一義中種種言辭莊嚴故。菩薩求醫方論者。為除眾生種種病故。攝受大眾故。菩薩求世間工業處智者。為少方便獲致大財饒益無量諸眾生故。為教眾生種種事業故。如是菩薩求五明處。為無上菩提大智眾具究竟滿故。……復次菩薩無財施時。先所造作世間工巧。彼業現前。以少方便多獲財利。用施眾生。若復為他莊嚴說法。美善說法。慈心說法。貧苦聞法歡喜供養。何況富樂。……隨其力能助彼營理。令其無礙。滿足求者。彼乏事力。施事難成。……思惟一切種。成熟方便成熟眾生。攝眾生故修世俗書論。如修多羅說。以工巧業一切。出生悲心誘進安立菩提。隨順世間方便惠施。……是名攝受眾生世俗工巧平等義。……染污不染污建立方便行。滿足攝受淨身口意業。一切世間工巧業滿足。得無量三昧。不共一切聲聞緣覺。念念寂滅行於一切共世間行。
|
元魏
|
菩提流支
|
佛說法集經
|
|
元魏
|
菩提流支
|
深密解脫經
|
|
隋
|
闍那崛多
|
佛本行集經
|
|
唐
|
般若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
|
唐
|
義淨
|
金光明最勝王經
|
|
唐
|
實叉難陀
|
大方廣佛華嚴經
|
|
唐
|
玄奘
|
解深密經
|
|
唐
|
彌勒菩薩說
玄奘譯
|
瑜伽師地論
|
彼諸菩薩求正法時。當何所求。云何而求。何義故求。謂諸菩薩以要言之。當求一切菩薩藏法聲聞藏法一切外論一切世間工業處論。當知於彼十二分教。方廣一分唯菩薩藏。所餘諸分有聲聞藏。一切外論略有三種。一者因論。二者聲論。三者醫方論。一切世間工業處論。非一眾多種種品類。謂金師鐵師末尼師等工業智處。如是一切明處所攝有五明處。一內明處。二因明處。三聲明處。四醫方明處。五工業明處。菩薩於此五種明處若正勤求。則名勤求一切明處。……菩薩求此一切五明。為令無上正等菩提大智資糧速得圓滿。非不於此一切明處次第修學能得無障一切智智。……當知依五明處分別建立。所謂內明。因明。聲明。醫方明。世間工巧事業處明。……如實了知世俗諦義。謂於五明處。如實了知勝義諦義。
|
唐
|
親光菩薩等造
玄奘譯
|
佛地經論
|
|
唐
|
無著菩薩著
玄奘譯
|
顯揚聖教論
|
|
唐
|
無著菩薩著
波羅頗蜜多羅譯
|
大乘莊嚴經論
|
偈曰。菩薩習五明。總為求種智。解伏信治攝。為五五別求。釋曰。菩薩習五明總為求種智者。明處有五。一內明。二因明。三聲明。四醫明。五巧明。菩薩學此五明總意為求一切種智。若不勤習五明。不得一切種智故。問別意云何。答解伏信治攝為五。五別求如其次第學。內明為求自解學。因明為伏外執學。聲明為令他信學。醫明為所治方學。巧明為攝一切眾生。……知法者。謂知五明處。一內明。二因明。三聲明。四醫明。五巧明。知此五論是謂知法。知法業者。謂知自利利他。以此為業。知內論者。為自修及為他說。知因論者。為申己義及屈他義。知聲論者。為自善音令他信受。知醫論者。為除他疾。知巧論者。為令他解。……法假建立五種。即是五明論。此五皆是大乘修多羅祇夜等種類差別。
|
唐
|
智周撰
|
因明入正理論疏前記
|
|
唐
|
文軌述
|
因明入正理論疏
|
|
唐
|
窺基撰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贊
|
|
唐
|
窺基撰
|
因明入正理論疏
|
|
唐
|
道宣述
|
四分比丘尼鈔
|
|
宋
|
延壽集
|
宗鏡錄
|
|
明
|
玄奘立
延壽造
明昱鈔
|
三支比量義鈔
|
|
明
|
弘贊
|
梵網經菩薩戒略疏
|
|
明
|
宗泐註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註解
|
|
明
|
王肯堂集釋
|
因明入正理論集解
|
|
清
|
吳數虛
|
因明入正理論後記
|
整理自《大藏經》
五明學之相關經論 2
朝代
|
釋譯經師
|
佛經論名稱
|
內容
|
唐
|
文軌述
|
因明入正理論疏
|
|
唐
|
大唐西域記
|
詳夫天竺之稱,異議糺紛,舊云身毒,或曰賢豆,今從正音,宜云印度。……而開蒙誘進,先導十二章。七歲之後,漸授五明大論:一曰聲明,釋詁訓字,詮目疏別。二工巧明,伎術機關,陰陽曆數。三醫方明,禁呪閑邪,藥石針艾。四謂因明,考定正邪,研覈真偽。五曰內明,究暢五乘因果妙理。
|
|
唐
|
法華經玄贊要集
|
||
唐
|
慧沼撰
|
金光明最勝王經疏
|
|
唐
|
神清撰、慧保注
|
北山錄
|
故釋氏子內審諸己。於進修之門。可學而不學。可知而不知。結以不學無知之罪也。西域所學。總有五明。……凡此諸書在異域。法俗通學。始為有知矣(異域西國也)彼方論師。前則龍猛.提婆.馬鳴(猛即龍樹也。……)中則無著.天親(北印度人。佛滅九百年間出世)僧賢.清辯……近則陳那.護法.法稱.戒賢.師子月.安慧.慧護.德光(戒賢。唐三藏往西國猶見之也)靡不具茲內外之典也。……夫有益於生民。大聖未甞祛之(儒道之教。皆益於人。是以吾教不必除之)故經曰。不壞俗諦而建立真諦。彼二教仁智所行。亦人天之報也(如清虛寡欲仁孝忠信。皆人天之行者也)但報在人天。為道之門階。何必捨而鄙之也。聖人不私己。豈以己不欲而施天下乎(不可以己不欲而令天下皆黜之)
|
證嚴上人與五明學
人間菩薩道與五明學之關係
五明學之現代終極發揮──人間菩薩道
重新認識五明學
四大志業八大法印──現代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