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法華經之前為何要先說無量義經

說《法華經》之前為何要先說《無量義經》?《法華義疏》:「法華者會一切乘同入一乘,今將明收入之義,故前辨出生,以從一法生一切法,故一切法還歸一法,所以將辨收入前明出生,是故前說出生為收入之序也。」因《無量義經》說實相、一生無量義,一生三乘、無量乘;而《法華經》說三乘、無量乘歸一乘。故先說一生無量,再說無量歸一,先說一生萬法,再說萬法歸一。

2016年9月4日 星期日

慈濟宗五明學──深化人間佛教、人間菩薩教──重新認識五明學 (更新)

19681月出版的第13期《慈濟月刊》一篇社論談起

深化人間佛教、人間菩薩教──重新認識五明學
19681月出版的第13期《慈濟月刊》一篇社論談起

    慈濟功德會創辦於1966年,隔年創辦《慈濟月刊》,至今,《慈濟月刊》已陸續發行至20168月第597期。在1968年第13期社論《念佛最需要注重智慧》談到印度早期的僧侶需熟悉「五明──內明、因明、聲明、醫藥明、工巧明」。唐代玄奘口述的《大唐西域記》,記述當代古印度天竺佛門與外道僧侶的修持特色:

而開蒙誘進,先十二章。七歲之後,漸授五明大論……。婆羅門學四吠陀論……。是時馬鳴論三藏微言,述大義,妙辯縱橫,高論清遠。

在古印度社會,佛門僧侶七歲起開始傳授「五明大論」。玄奘特以「大論」稱謂五明,甚至在介紹馬鳴菩薩時,以大義」對比三藏「微言」。顯見五明在當代社會與玄奘心中的地位與評價,並以之與當時印度最主要的傳統宗教婆羅門學習四吠陀作為對比。「五明」者,若扣除掉宗教的「內明」、論理學的「因明」,「五明」可說即是相當於現代的各行各業,即是代表現代生活中的各種行業、各種謀生技術。然而,佛法傳至現代,修學佛法好似只剩一句彌陀佛號。社論中說:

念佛最需要注重智慧,僧侶必須要有求知的精神。但可惜,這個必備的基本條件,現在卻被許多人忽略甚至於歪曲了。
要知道:印度古代的僧侶,皆須修習「五明」之學。……然而佛教傳入我國千餘年以後,我國的僧侶,則一面只重視「內明」及「因明」,其他「聲明」、「醫藥明」、「工巧明」,竟不備識。繼之,為規避麻煩與深奧,甚至連「因明」亦不多有人問津了,所發揮的,都屬「內門」。蓋由於我國教門太寬,容受太濫,以致師資稀少,人才缺乏,而僧侶抱厭世的,一句彌陀自了殘生者,十居四五,這固然未可厚非;……

進一步說:以今天的佛教,衡諸他教,亦實不免相形見絀。天主教、基督教明末輸入我國的時侯,就是以各種學術作媒介,然後漸及教理的。如利瑪竇、湯若望等人的介紹西洋天文、曆法、數學、地理、機械、農學之類於我國,而為我朝野人士所崇信,於是,其教始能漸行於我國各地。一直到現在,天主教、基督教的學校、醫院,還不是仍舊遍佈於我國各地嗎?至其神父、牧師,也大多是碩學之士以至於技術專家。
所以,我們認為:佛教不談重興則罷,要談重興,那麼念佛便需要注重基本條件的智慧,而僧侶則更非要普遍有求知的精神不可了!

    社論中列舉現今天主教、基督教強調聲明、醫方明、工巧明的重要,強調現今西洋外道對科學技術的重要及貢獻,呼應社論一開始所說的古代印度社會對五明的普遍重視。而不管是古代印度宗教,或現代的西方宗教,都是非常重視日常生活中的謀生技術,世俗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行業──「聲明、醫方明、工巧明」,與屬於宗教的「內明」、「因明」是並列在一起的。其實,佛教傳入中國之後,早在唐代即有僧人注意到佛教流行偏向「內明」之說,不重「醫方明」、「工巧明」之現象。如唐僧文軌著述《因明入正理論疏》說道:

因明者,之一明也。竊尋論名,傳之尚矣。然聲明辨以詞韻,方異不可而翻,醫方工巧二明俗事人多不譯,今古所翻經論多是內明

唐僧文軌生平不詳,卒於約638年。佛教傳入中國至文軌時期已有五百年,譯經事業已大為發展,翻譯經論卷數可謂浩瀚無量。然而在當時的年代,文軌卻發現一件事,所謂「醫方工巧二明俗事人多不譯,今古所翻經論多是內明。」文軌一語道出古代中國佛教對經論的偏向,而這也指出中國佛教自古以來的修學實踐的取向,那就是偏於個人內修的佛學,疏於外在世俗日常生活中的醫療、工藝技術等各式各樣行業。

    2001年,證嚴上人在解說藥師如來十二大願第三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量無邊智慧方便,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莫令眾生有所乏少」時,說到世俗法中的「聲明、醫方明、工巧明」大用:

物質欠缺會慢慢形成心靈的病態,所以藥師佛發願要用無邊智慧方便法,讓所有眾生都能得到富足的生活。而這種方便智慧即『五明』--內明、工巧明、醫方明、聲明、因明。

「上人解釋,『內明』就是啟發眾生內在與佛同等、清淨明朗的智慧,使之對社會產生很大的奉獻;『工巧明』是教導眾生不斷發明,才會有豐足的衣食住行;「醫方明」是教導人行醫,拔除眾生身體病痛;『聲明』是用語言來提升文化;「因明」是明白因緣果報之理。」

「每天都有衣服可穿,要感恩前人發明種麻、抽紗、織布等,經由不斷改良,……古時候的人出門靠兩隻腳走路,現在有高速公路、捷運,除了陸上交通,還有空中交通……這種種智慧的開發,都是幫助我們在生活品質上不斷提升,需要『工巧明』的智慧。

上人說「工巧明」就是一種「不斷發明」、「幫助我們在生活品質上不斷提升」,如《菩薩地持經》「菩薩求世間工業處智者。為少方便獲致大財饒益無量諸眾生故。」、「菩薩無財施時。先所造作世間。彼業現前。以少方便多獲財利。用施眾生。」唐窺基撰《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贊》「於工業明處為以少力多集珍財廣生饒益。」。又說「聲明」就是有關語言、音聲的藝術「文化」,「醫方明」則是大家較為熟悉的醫術、醫療行業。「不斷發明」就是「科學」,是一種物質的、行為的,甚至是心裡的研究與發明。顯然,宗教與現代科學在證嚴上人心中並不是對立、矛盾的。為了滿足眾生生活所需,致力於科學發展追求專業的生產效益,是符合經論所說。尤其在經過四十餘年後,科學更是日新月異不斷進步,現代生活即是充滿科技的生活。在證嚴上人的心目中,屬於宗教的「內明」與世俗的「聲明、醫方明、工巧明」確是並存、不偏不倚的,佛教是可以順著科學腳步前進,不被排斥在外。甚至,在傳統的佛教之下,要提倡「佛法生活化」、「人間菩薩道」來對治偏向「內明」的傳統佛教,讓「佛法生活化」、「人間菩薩道」成為證嚴上人的核心思想與實踐。如1974年第88期《慈濟月刊》〈說自立更生〉說到靜思精舍僧團的生活依據:

今後我們要以新姿勢新勇氣步上『自力更生』的坦途,此種構想,同樣可以弘法利生,精進修道的,它是以技能動腦動手,勞身勞力,熱忱服務社會,愛護眾生為前提,綜合多目標的事業,本著『五明』的設計推進,當然,這在先要有長遠的技能養成期心理的準備。

    早期《雜阿含經》即先提到佛陀對在家眾叮囑種田農事、商務、書畫文藝,或王朝政事種種工巧行業處精勤修行,是一種「方便具足」可以在現世得到安樂

佛告婆羅門:有四法,俗人在家得現法安、現法樂。何等為四?謂方便具……何等為方便具足?謂善男子種種業處以自營生,謂種田、商賈,或以王事,或以書算畫。於彼彼業處精勤修行,是名方便具足。

接著在後續譯出的經論中,不分出家、在家,明白標示出工巧明、五明的世間性、世俗性,並賦予至高的神聖性。例如,《解深密經》就直說:「如實了知世俗諦義,謂於處。」將五明賦予「世俗諦」意義與勝義諦並列。而《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將一切工巧事劃歸為神聖的「般若波羅蜜」項目:

演說一切論、一切,究竟明處,乃至種種諸事,將護彼意而成熟之。彼所成熟眾生建立正法,是名般若波羅蜜。

《佛說法集經》也說:「不見智名為智波羅蜜,而常修行一切術、論等。」《深密解脫經》則說:「般若波羅蜜有七種清淨……如實能知世諦處……是名般若波羅蜜七種清淨應知。」《金光明最勝王經》:「五者、世間之法,皆悉通達。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成就智慧波羅蜜」從《解深密經》的「如實了知」五明,到《金光明最勝王經》於五明之法「皆悉通達」,在在顯示五明的神聖與不可缺。《大方廣佛華嚴經》、《菩薩地持經》更說:

善男子!我昔曾於文殊師利童子所,修學算、數、印、相等法,即得悟入一切工巧神通智門。善男子!我因此故,知諸世間所有聲論、、因明、醫方明……如是乃至真俗二諦,皆悉能知。

如是菩薩求處。為無上菩提大智眾具究竟滿故。……一切世間業滿足得無量三昧。」

求五明可悟入到達究竟圓滿,具足一切世間業,可得無量三昧境界。宋代延壽撰《宗鏡錄》也說「等覺菩薩……倒學凡夫事。習世間三昧」佛經裡以「神通」、「無量三昧」、「世間三昧」形容工巧事業,賦予世俗工巧事業的第一義諦境界。因此,在佛陀經藏的引領下,諸大菩薩紛紛在論書裡闡述「五明」的重要性與不可缺。彌勒菩薩說、唐玄奘譯《瑜伽師地論》說道:

彼諸菩薩求正法時。當何所求。……當求一切菩薩藏法聲聞藏法一切外論一切世間工業處論。……菩薩求此一切。為令無上正等菩提大智資糧速得圓滿。

祖師大德更是化繁為簡宣說世俗五明的神聖性,如唐智周撰《因明入正理論疏前記》:「菩薩求法者。一切菩薩未成佛前。皆須於此處求也」唐窺基撰《因明入正理論疏》:「故地持云。菩薩求法。當於何求。當於一切處求此外,無著菩薩著、唐玄奘譯《顯揚聖教論》,及無著菩薩著、波羅頗蜜多羅譯《大乘莊嚴經論》則分別以反向敘述的方式說出「不作五明」、「不勤習五明」的結果:

聲聞菩提由行六處善巧方便。獨覺菩提由多分行甚深緣起善巧方便。無上正等菩提由處善巧方便。……諸菩薩於五種處。決定應作。若不作者。必不堪任證於無上正等菩提。

菩薩習總為求種智者。……菩薩學此總意為求一切種智。若不勤習。不得一切種智故。

唐《北山錄》對於不作、不習五明,更以戒律規範:

故釋氏子內審諸己。於進修之門。可學而不學。可知而不知。結以不學無知之罪也。西域所學。總有五明。……凡此諸書在異域。法俗通學。……不壞俗諦而建立真諦。

    在印度種姓階級制度下,釋迦佛陀仍能平等對待肯定世俗工巧百業賤民,並向各工巧事業處學習、修持,賦予修學上最高境界神聖勝義諦地位。然而,大法傳至今日,偏重佛學「內明」的現象,與唐代文軌時期相較,實有過之無不及;如今,學佛只重視追求屬於「內明」的「勝義諦」、「第一義諦」、「真諦」,鄙視、忽略現實人間的「俗諦」、「世俗諦」,不知真俗二諦實不可分;以為接觸了宗教的「內明」,就可以不顧現實生活的工巧明,硬是將工巧明從宗教的神聖裡劃分出去。例如,今之世人對慈濟所做慈善,常以傲慢之姿態批評為:「世()法、不究竟」、「世間法、不究竟」。這些我慢者完全無視於經論所說,背馳經論、謗法謗經。試想,如果連助人的慈善志業都被鄙視,更何況是非慈善事業的工巧百業,尤其是社會底層的工巧百家。因此,當今學佛之急,務必讓佛子們重新認識五明之學,重新認識五明之神聖與究竟,如此不但能重新恢復落實佛家平等的核心教義,也能讓廣大佛子們安住於現前行業,並積極、勇於工作崗位上創新、謀大眾福利,而不是拋家、棄公司、棄工作於不顧去學佛。今後,為重振佛教入世精神,深化人間佛教教義,當秉持一切菩薩成佛前皆須於五明處求,及菩薩求法當於五明處求之精神,不只是「行行出狀元」,更要推行「行行出菩薩」的五明人間菩薩道。


●五明:內明、因明、工巧明、醫方明、聲明,除了內明是指佛學外,其餘泛指一切世間學,泛指世間各行各業。

年代
作者
書名
內容
1968
社論
慈濟月刊(13)
〈念佛最需要注重智慧〉
要知道:印度古代的僧侶,皆須修習「五明」之學。……然而佛教傳入我國千餘年以後,我國的僧侶,則一面只重視「內明」及「因明」,其他「聲明」、「醫藥明」、「工巧明」,竟不備識。繼之,為規避麻煩與深奧,甚至連「因明」亦不多有人問津了,所發揮的,都屬「內門」。
1974
法紹
(證嚴上人)
慈濟月刊(88)
〈說自立更生〉

今後我們要以新姿勢新勇氣步上「自力更生」的坦途,此種構想,同樣可以弘法利生,精進修道的,它是以技能動腦動手,勞身勞力,熱忱服務社會,愛護眾生為前提,綜合多目標的事業,本著「五明」的設計推進,當然,這在先要有長遠的技能養成期心理的準備。
1980
特稿
慈濟月刊(160)
〈佛教慈濟綜合醫院籌建計畫〉
論云:「菩薩求法,當於五明處求」。醫方明為五明之一,即今醫藥學。善財童子參善知識,如良醫彌伽,自在主童子,普眼長者,並以治病為度生之方便。
2001
證嚴上人
慈濟月刊(418)
〈莫令眾生有所乏少〉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晨課,上人解說藥師佛十二大願之「第三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量無邊智慧方便,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莫令眾生有所乏少」。
「物質欠缺會慢慢形成心靈的病態,所以藥師佛發願要用無邊智慧方便法,讓所有眾生都能得到富足的生活。而這種方便智慧即『五明』--內明、工巧明、醫方明、聲明、因明。」
上人解釋,「內明」就是啟發眾生內在與佛同等、清淨明朗的智慧,使之對社會產生很大的奉獻;「工巧明」是教導眾生不斷發明,才會有豐足的衣食住行;「醫方明」是教導人行醫,拔除眾生身體病痛;「聲明」是用語言來提升文化;「因明」是明白因緣果報之理。」
每天都有衣服可穿,要感恩前人發明種麻、抽紗、織布等,經由不斷改良,……這種種智慧的開發,都是幫助我們在生活品質上不斷提升,需要「工巧明」的智慧。
2004
釋德凡
慈濟月刊(456)
〈發心就要起步〉
上人開示,佛教中「五明」之一「醫方明」,即是尊重生命、以醫療拔除眾生身體病痛的苦難。
2007
釋德凡
慈濟月刊(485)
〈不能原地踏步〉
上人讚歎環保志工因為用心,所以展現「工巧明」。
2007
釋德凡
慈濟月刊(493)
〈從「自愛」出發〉
晨語時間上人續釋《水懺》經文,懺悔「意根」罪業,其功德可成就「五明」。


五明學之相關經論 1
朝代
釋譯經師
佛經論名稱
內容
劉宋
求那跋陀羅
雜阿含經
佛告婆羅門:「有四法,俗人在家得現法安、現法樂。何等為四?謂方便具、守護具足、善知識具足、正命具足。「何等為方便具足?謂善男子種種業處以自營生,謂種田、商賈,或以王事,或以書算畫。於彼彼處精勤修行,是名方便具足。
劉宋
求那跋陀羅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應以智慧成熟者,彼諸眾生問一切義,以無畏心而為演說,一切論、一切,究竟明處,乃至種種諸事,將護彼意而成熟之。彼所成熟眾生建立正法,是名般若波羅蜜。
北涼
曇無讖
菩薩地持經
菩薩求因論者。欲知彼論過故。欲降伏異論故。未信佛法者令生信故。已生信者令增廣故。菩薩求聲論者。廣為眾生演說正語令愛樂故。為淨莊嚴辭句味故。於一義中種種言辭莊嚴故。菩薩求醫方論者。為除眾生種種病故。攝受大眾故。菩薩求世間工業處智者。為少方便獲致大財饒益無量諸眾生故。為教眾生種種事業故。如是菩薩求處。為無上菩提大智眾具究竟滿故。……復次菩薩無財施時。先所造作世間。彼業現前。以少方便多獲財利。用施眾生。若復為他莊嚴說法。美善說法。慈心說法。貧苦聞法歡喜供養。何況富樂。……隨其力能助彼營理。令其無礙。滿足求者。彼事力。施事難成。……思惟一切種。成熟方便成熟眾生。攝眾生故修世俗書論。如修多羅說。以業一切。出生悲心誘進安立菩提。隨順世間方便惠施。……是名攝受眾生世俗平等義……染污不染污建立方便行。滿足攝受淨身口意業。一切世間業滿足。得無量三昧。不共一切聲聞緣覺。念念寂滅行於一切共世間行。
元魏
菩提流支
佛說法集經
不見智名為智波羅蜜,而常修行一切術、論等。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諸波羅蜜相應法集。
元魏
菩提流支
深密解脫經
「觀世自在!般若波羅蜜有七種清淨。……如實能知世諦……是名般若波羅蜜七種清淨應知。」
闍那崛多
佛本行集經
汝等當知!彼時五戒優婆塞者,即此摩訶迦旃延是。以彼佛邊受持五戒為優婆塞,善解微細之義,復能分別為他解說。
般若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復次,善男子!出家菩薩處於空閑,親近供養諸佛菩薩一切智者,常樂聽聞甚深妙法,心生渴仰恒無厭足,善能分別二諦真理,斷除二障、通達,說諸法要能決眾疑,以是因緣即得名為般若波羅蜜。
義淨
金光明最勝王經
「善男子!復依五法,菩薩摩訶薩成就智慧波羅蜜。……五者、世間之法,皆悉通達。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成就智慧波羅蜜。
實叉難陀
大方廣佛華嚴經
自在主言:「善男子!我昔曾於文殊師利童子所,修學算、數、印、相等法,即得悟入一切工巧神通智門。善男子!我因此故,知諸世間所有聲論、、因明、醫方明等文字,算數、契印、取與種種智論,亦知一切藥毒、毒、和合銷解,亦能療治風癎、痟……亦能建立城邑、聚落,……亦善駕御駟馬車乘,鬪戰之法,安危進止,取捨勝負……亦善營理田農商賈,種種諸業……如是乃至真俗二諦,皆悉能知;……亦知世俗治生方法,經理資產,出處貴賤;……善男子!我復善知十八工巧,種種技術,并六十二眷屬明論,及等一切方法,治內煩惱。
玄奘
解深密經
如實了知世俗諦義,謂於
彌勒菩薩說
玄奘譯
瑜伽師地論
彼諸菩薩求正法時。當何所求。云何而求。何義故求。謂諸菩薩以要言之。當求一切菩薩藏法聲聞藏法一切外論一切世間工業處論。當知於彼十二分教。方廣一分唯菩薩藏。所餘諸分有聲聞藏。一切外論略有三種。一者因論。二者聲論。三者醫方論。一切世間工業處論。非一眾多種種品類。謂金師鐵師尼師等工業智處。如是一切明處所攝有。一內明處。二因明處。三聲明處。四醫方明處。五工業明處。菩薩於此五種明處若正勤求。則名勤求一切明處。……菩薩求此一切。為令無上正等菩提大智資糧速得圓滿。非不於此一切明處次第修學能得無障一切智智。……當知依處分別建立。所謂內明。因明。聲明。醫方明。世間工巧事業處明。……如實了知世俗諦義。謂於處。如實了知勝義諦義。
親光菩薩等造
玄奘譯
佛地經論
經曰:如諸眾生勤勵身業,由是眾生趣求種利務農勤王等事。如是如來成所作智勤身化業,如是如來成所作智勤身化業,由是如來示現種種等處,摧伏諸傲慢眾生,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諸眾生令入聖教成熟解脫
無著菩薩著
玄奘譯
顯揚聖教論
方便者。聲聞菩提由行六處善巧方便。獨覺菩提由多分行甚深緣起善巧方便。無上正等菩提由處善巧方便。……諸菩薩於五種處。決定應作。若不作者。必不堪任證於無上正等菩提。云何為五。一發菩提心。二於諸有情起於憐愍。三勇猛精勤。四於處方便修習。五心無厭倦。
無著菩薩著
波羅頗蜜多羅譯
大乘莊嚴經論
偈曰。菩薩習。總為求種智。解伏信治攝。為五五別求。釋曰。菩薩習總為求種智者。明處有五。一內明。二因明。三聲明。四醫明。五巧明。菩薩學此總意為求一切種智。若不勤習。不得一切種智故。問別意云何。答解伏信治攝為五。五別求如其次第學。內明為求自解學。因明為伏外執學。聲明為令他信學。醫明為所治方學。巧明為攝一切眾生。……知法者。謂知處。一內明。二因明。三聲明。四醫明。五巧明。知此五論是謂知法。知法業者。謂知自利利他。以此為業。知內論者。為自修及為他說。知因論者。為申己義及屈他義。知聲論者。為自善音令他信受。知醫論者。為除他疾。知巧論者。為令他解。……法假建立五種。即是論。此五皆是大乘修多羅祇夜等種類差別。
智周撰
因明入正理論疏前記
菩薩求法者一切菩薩未成佛前皆須於此處求也
文軌述
因明入正理論疏
因明者之一明也竊尋論名傳之尚矣然聲明辨以詞韻方異不可而翻醫方工巧二明俗事人多不譯今古所翻經論多是內明所收於中如實論等並即因明所攝而或者管窺乃言舊無新有或尋之不曉便云外道論門此猶捧土以塞孟津而不知其量且內明之用也為信者而施之因明之用也為謗者而製之
窺基撰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贊
處為自修習利悟於他。於因明處為伏邪論安立正道。於聲明處為令信樂典語眾生深生敬等。於醫方明處為息眾病安樂眾生。於工業明處為以少力多集珍財廣生饒益。要於此五次第勤求。無障智生資糧速滿。
窺基撰
因明入正理論疏
因明論者。源唯佛說。文廣義散。備在眾經。故地持云。菩薩求法。當於何求。當於一切處求。
道宣述
四分比丘尼鈔
告諸比丘計此一粒米乃成
延壽集
宗鏡錄

古德云。提綱意在張網。不可去網存。舉領意在著衣。不可棄衣取領。若秖集而不敘。如無綱之網。若秖敘而不集。如無網之綱。故知理事雙明。方通圓旨。教觀齊運。始達一乘。且如等覺菩薩。妙果將圓。却入幻網門。倒學凡夫事。習世間三昧
玄奘立
延壽造
明昱鈔
三支比量義鈔
問。今談宗顯性。云何廣引三支比量之文。答。諸佛說法。尚依俗諦。況三支比量。理貫。以破立為宗。言生智了為體。摧凡小之異執。定佛法之綱宗。所以教無智而不圓。……唯識之旨廣行。則事有顯理之功。言有之力。如慈恩大師云。因明論者。元唯佛說。文廣義散。備在眾經。故地持論云。菩薩求法。當於何求。當於一切處求。求因明者。為破邪論。安立正道。……佛事門中。利生道也。萬行斯備。故不捨一法。菩薩徧行。即是。洞達。行方周徧。
弘贊
梵網經菩薩戒略疏
以善心。就其所好所欲。權誘入小後令向大。或以外教令入內教。所謂先以欲鉤牽後以智拔拔。故華嚴五地菩薩學技藝。而誘入佛道。斯皆大士善權利物。以四攝法。而攝受眾生。非惡瞋心橫教之也。瓔珞經云。菩薩亦以善權方便之力。入諸外道異學之中。隨彼法則。順從祠祀。觀其志趣。使得度脫。令諸外道興福無量。……工巧。是藝也。
宗泐註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註解
者。一曰內論。謂一切佛法。曰外論有四種。曰因曰聲曰醫方曰工巧。此五各能生智故云明處
王肯堂集釋
因明入正理論集解
因明者。地持論云。菩薩求法當於何求。當於一切處求。
吳數虛
因明入正理論後記
因明者。西域論之一也。西域有二。外者凡俗所智。內者我佛所造。外者。一曰聲明。詁訓字詮自流別。若此土爾雅切韻字彚類書之類。二曰工巧明。伎術機陰陽厯𢿘。若此土百工技藝厯法筭書之類。三曰醫方明。禁咒閑藥石鍼艾。此土祝由醫書之類。四曰因明。考完邪研覈真偽。此土究明道理諸書之類。五曰符印明書契形象印璽雕刻。……若諸菩求因明時。為欲如實了知外道所造因論是惡言。為欲降伏他諸異論。為欲于此真實聖教。未淨信者令其淨信。淨信者倍令增廣。故菩求因明即是求聖教。因明即是聖教。又內五明中之即是聖教。
整理自《大藏經》

五明學之相關經論 2
朝代
釋譯經師
佛經論名稱
內容
文軌述
因明入正理論疏
因明者之一明也竊尋論名傳之尚矣然聲明辨以詞韻方異不可而翻醫方工巧二明俗事人多不譯今古所翻經論多是內明所收於中如實論等並即因明所攝而或者管窺乃言舊無新有或尋之不曉便云外道論門此猶捧土以塞孟津而不知其量且內明之用也為信者而施之因明之用也為謗者而製之
大唐西域記
詳夫天竺之稱,異議糺紛,舊云身毒,或曰賢豆,今從正音,宜云印度。……而開蒙誘進,先二章。七歲之後,漸授五明大論:一曰聲明,釋詁訓字,詮目別。二巧明,伎術機關,陰陽曆數。,禁呪閑邪,藥石針艾。四因明,考定正邪,研覈真偽。五曰內明,究暢五乘因果妙理。婆羅門學四吠陀論……王乃具懷白諸僧曰:「證聖果者住,具結縛者還。」如尚眾。又重宣令:「無學人住,有學人還。」猶復繁多。又更下令:「具三明、備六通者住,自餘各還。」然尚繁多。又更下令:「其有內窮三藏、外達者住,自餘各還。」於是得四百九十人。……王聞駭曰:「斯何人哉!若不證三明,具六通,何能與彼論乎?」命駕躬臨,詳鑒辯論。是時馬鳴論三藏微言,述大義,妙辯縱橫,高論清遠。
法華經玄贊要集
若學大乘未究竟。不許餘乘。餘乘即小乘。若久修者。一日三時之中。二時學大乘內明。一時學小乘及四明論。四明者。合是五明論。瑜伽二十五云。……菩薩於此一切五明。悉修習。以大乘經是明內收故。若學大乘心究竟。遍學餘四。若未究竟。恐方癈大乘也。唐三藏只翻因明論。不翻四明論。恐癈大行也。
慧沼撰
金光明最勝王經疏
五明之法謂內明.因明.聲明..工巧明。廣如瑜伽三十八說。問。內明處者為唯佛教名內明處耶。答。外道亦有。但明內身因果名內明處。
神清撰、慧保注
北山錄
故釋氏子內審諸己。於進修之門。可學而不學。可知而不知。結以不學無知之罪也。西域所學。總有五明。……凡此諸書在異域。法俗通學。始為有知矣(異域西國也)彼方論師。前則龍猛.提婆.馬鳴(猛即龍樹也。……)則無著.天親(北印度人。佛滅九百年間出世)僧賢.清辯……近則陳那.護法.法稱.戒賢.師子月.安慧.慧護.德光(戒賢。唐三藏往西國猶見之也)靡不具茲內外之典也。……夫有益於生民。大聖未甞(儒道之教。皆益於人。是以吾教不必除之)故經曰。不壞俗諦而建立真諦。彼二教仁智所行。亦人天之報也(如清虛寡欲仁孝忠信。皆人天之行者也)但報在人天。為道之門階。何必捨而鄙之也。聖人不私己。豈以己不欲而施天下乎(不可以己不欲而令天下皆黜之)
整理自《大藏經》

證嚴上人與五明學
人間菩薩道與五明學之關係
五明學之現代終極發揮──人間菩薩道
重新認識五明學
四大志業八大法印──現代五明

學佛並不是在接觸佛教之後,放下現在從事的行業、脫離現有的行業去學佛,相反的,要利用現有的行業、事業,作為方便接引渡眾的平台,發展自身的方便智慧,圓滿成就般若智慧,及成就眾生的慧命。學佛之後,更要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進,儘可能地精勤專業於各項聲明、醫方明、工巧事業明,滿足眾生的生活物資需求,再予以攝受入聖道。是以,人間佛教如未以「五明」為實踐手段,未如實倡導「五明學」,人間佛教的教義即無法真正「人間化」、「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