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法華經之前為何要先說無量義經

說《法華經》之前為何要先說《無量義經》?《法華義疏》:「法華者會一切乘同入一乘,今將明收入之義,故前辨出生,以從一法生一切法,故一切法還歸一法,所以將辨收入前明出生,是故前說出生為收入之序也。」因《無量義經》說實相、一生無量義,一生三乘、無量乘;而《法華經》說三乘、無量乘歸一乘。故先說一生無量,再說無量歸一,先說一生萬法,再說萬法歸一。

2016年1月5日 星期二

一、第一期啟蒙──俗家

一、第一期啟蒙──俗家

證嚴法師生於一九三七年,台中縣清水鎮,俗姓王,後隨養父母移居豐原。法師俗家生活單純,童年時期的生活敘述不多,法師印象較深刻的有二次世界大戰空襲躲飛機的轟炸場面,及目睹戰後因省籍仇恨引起的社會衝突。童年居住清水鎮時期,法師躲空襲時對大家在防空洞中虔誠祈求觀世音菩薩、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保佑,及空襲後面對血肉橫飛的景象,有人爭論觀世音菩薩是否有靈感而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是法師與佛教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初次接觸。法師自述在此童年有時會懷疑觀世音菩薩真有千隻眼睛、千隻手嗎?[1]此時法師還不到十歲,但是卻能在炸彈空襲、機槍掃射的環境下冷靜觀察眾生相。除了幫忙料理家務事及協助父親經商外,十五歲時為治母病而念觀世音菩薩聖號、發願減壽、終身茹素,及連續三日夢見白衣大士賜藥治癒母病,是法師與佛教的又一次接觸與體驗。此外,少女時代,法師已有找人相約修行之舉,與三個同伴立志終身不嫁找道場修行。[2]接著在二十三歲時經歷父親猝逝的震撼,開啟了人生、生命探索。因為父親往生而接觸佛教的經懺超渡法會,並頻繁進出寺廟與僧眾往來。這時期面對死亡疑惑而接觸的第一本宗教書籍,是一位比丘尼給的《解結科儀》,參與的第一個佛教活動是要超渡父親的《梁皇寶懺》法會。青年時期經歷親人的往生處理,促使法師不斷思考與探索生命意義,並深深影響著法師未來的思想與作為。在面臨生離死別衝擊的背景下,開始接觸宗教、寄住豐原慈善寺,並在慈善寺有了出家的心願。法師問慈善寺修道法師「什麼樣的女人最幸福?」修道法師只回答「能提菜籃的女人最幸福。」法師卻認為女人不只是提菜籃,也能像男人有所成就,於是思考應該如何做?人生的意義為何?直到看見經典中記載觀世音菩薩早在過去以男身成佛,為了度眾生現女相倒駕慈航,因而認為自己應現大丈夫相,為天下人做事,於是發心出家。[3]就在父親往生後的那一年,在慈善寺法師的指引下,第一次離家北上到汐止靜修院,不過只三天便被家人找回。過了一年,在修道法師的結伴下,隨身只帶著一套剛請購不久的古籍《妙法蓮華經》,開始第二次離家追尋人生意義的流浪生活。

法師離家後的方向,是隨機向南行再轉往東部。在高雄車站時因見一書刊內介紹釋迦牟尼佛未成道之前的修行歷程,坐在菩提樹下進入「靜思」的境界,終於體悟宇宙的真理,遂在往東部後將名字改為「靜思」,這也是日後法師自建駐息道場取名「靜思精舍」的由來。其後,法師二十五歲於花蓮私淑許聰敏老居士期間,自行落髮現沙彌尼相,許老居士為法師取名「修參」。直到二十七歲拜師皈依印順導師,領受法名「證嚴」。從父親猝逝引發的人生意義探索,到與人結伴追尋人生意義的流浪過程,我們看到了一個年輕弱女子的思考與探索能力,及對自己行為展現出十足的獨立自主性。這種高度思考能力,及對行為充分掌握自主性與行動能力,成為法師推動慈濟世界時主要的性格特徵。慈濟世界裡的主要思想與作為便是源自於這段時期。1993年,法師在接受訪問時回憶道:

梁皇懺的懺文非常美,我深深地被吸引住了,並且能夠背誦。當時我心中暗許:有朝一日我出家了,應把佛教人間化、生活化[4]

法師為了幫父親超渡在法會中跟著法師們讀誦《梁皇寶懺》,在初次接觸佛教經典時,感嘆懺文之美,並能夠理出將「佛教人間化、生活化」的時代趨勢[5]1987年,法師在開示「談定」時,弟子記錄道:

上人證嚴法師一再提倡佛法生活化,他說要修行就是從日常生活中修起,……。[6]

顯然,「佛法生活化」用語早已出現。繼法師俗家時期「佛教人間化、生活化」、「佛法生活化」思想出現後,早期1979年《慈濟月刊》〈會務報導〉中記載「於千里迢迢寄款捐濟,惠澤貧胞實乃人間菩薩」,此後即陸續出現「人間菩薩」記載[7]1985年,法師在早課後的靜思晨語中說道:

只要把握今天,盡本分,向這位人間菩薩看齊,微笑、柔和、無代價的付出。[8]

此後,證嚴法師與弟子大量使用「人間菩薩」用語。1990年,已有「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二用語結合的記載。法師與一學生談話時說道:

生活在佛法當中,要「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對人、對事圓滿和睦即是佛法,……。[9]

1994年,法師在委員聯誼會中開示道:

我一直倡導「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宗教並不是在殿堂上,而是在每個人的心中,希望在日常生活的一舉一動中,每個人都能發揮宗教大愛的精神。[10]

證嚴法師青年時期的思緒,也為慈濟世界中部份的人間佛教性格,是否源自太虛法師、印順法師的人生、人間佛教思想做了一個釐清。對於太虛法師、印順法師二位當代大師著作是否影響證嚴法師?首先,證嚴法師在與印順法師第一次見面前的關係為何?二人是否已經相識、熟悉?2004年,法師說道:

應該說是認識才對。因為也曾聽人談論佛教界的法師們,師公在當時可說是佛教界的清流。以前,修道法師有本師公著作的《佛法概論》,雖然我沒有看,但是曾聽修道法師說印順導師的這本書不錯,要我若有時間拿去看。所以有這樣的印象:某某法師的《佛法概論》。[11]

依照法師的說法,二人之前未曾見面,也未曾讀過印順法師的著作,二人的關係僅止於模糊的印象。[12]至於在戒場,因為要請閱《太虛大師全集》而能與印順法師相遇,匆匆皈依之後就又因為趕入戒場而相離。[13]往後,證嚴法師對於印順法師,及太虛法師的著作,如同證嚴法師描述的,因為忙於慈濟事而無法讀遍、深入。2004年,法師說道:

我的生活總是忙忙碌碌,少有時間能廣閱經藏,即連早年曾請過《太虛大師全集》,也無法讀遍。事實上請回來這套書之後,我在普明寺後清修的小木屋沒多久就被拆了,人生從此漂泊,難有時間可以專心致志於經書中。若欲說師公對我最大的影響,應該就是「為佛教為眾生」這句話。[14]



2005年,印順法師圓寂。
2008年,法師說道:

師公的法,我只得到「為佛教,為眾生」六個字,皈依了以後很慚愧沒有接觸師公講的法,師公著作等身,我都沒有辦法深入,因為我出家後,很快就開始做慈濟工作了,慈濟事從無到有,從有到多且龐大繁雜,時間很緊迫,所以我只是知道人間事。[15]

顯然,根據證嚴法師自述,其受到太虛、印順法師二位大師著作的影響實在是有限。由此,不難理解法師與二位大師所提倡之人生、人間佛教關係,何以法師會以與太虛法師較為「相像[16]之語詞描述,而不是直接用「承襲」、「傳自於」印順法師這種隸屬關係的字眼。對於證嚴法師與印順法師二人在初次相見那一片刻,時、空環境下的交集,法師說道:

在出家之前就知道佛法是很貼近人心的,但是人心卻遠離、遺忘、排斥佛法,所以不斷思考要用什麼方法讓佛法能夠生活化正好在皈依的那一剎那師父對我說要為佛教為眾生與我內心不謀而合十分震撼。我認為佛法不應該離開人,人也不應該離開佛法,既然要為佛教、為眾生,我更應該將佛教推動到人的生活中。[17]

法師弟子釋德傅師父為其師父著作《真實之路》卷首寫〈導讀〉時,更是直接了當寫道:

然而上人的思想體系,並非源自於印順導師,而是從自身實踐佛法與體會累積,從接觸《法華經》到通徹其髓的《無量義經》,並作為開展志業的佛典依歸,……。[18]

《真實之路》作者為證嚴法師,係慈濟宗成立後,一本專門介紹慈濟宗門的著作。釋德傅法師在其師父著作內撰寫〈導讀〉,介紹證嚴法師與其師父印順法師思想的關係時,該文必先經證嚴法師過目,故德傅法師介紹證嚴法師思想體系起源並非來自其師公印順法師時,至少是代表證嚴法師不否定這樣的看法。

由於慈濟功德會的入世志業與一般人間佛教提倡入世精神有著重疊的面向,加以功德會的創辦人證嚴法師是人間佛教提倡者印順法師之徒弟,一般都認為證嚴法師的思想與作為都是承襲自其師父印順法師,或是深受印順法師影響。惟,從以上可以清楚看出,儘管證嚴法師皈依在印順法師門下,證嚴法師「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的主要思想卻可以追溯到她本人俗家青年時代。此外,對於是否因為閱讀二位大師的豐富著作而有所啟發或行動,證嚴法師也都清楚指出因忙於人間事而無暇領受,更遑論深入研究探討。在法師的演講、開世,或寫作中,我們確實幾乎看不到對二位大師言論或著作上的引用或介紹,對於「人間佛教」一詞,證嚴法師確是很少使用。相對的,證嚴法師大量使用了「人間菩薩」一詞。1996年,法師在花蓮接受記者訪問「你的師父印順導師是不是影響你最大的人?你將如何承繼發揚他的信念?」法師回答道:

印順師父的確是影響我最深切的人,不過我不認為自己能承繼他的腳步,因為他的學養實在太豐富了,他對佛陀精神的研究十分深入,在他浩瀚的智慧當中,我只擷取了點滴用在我的生活上。我認為佛法雖然浩瀚無邊,卻是每個人都做得到的,這就是我所主張的「佛教生活化,菩薩人間化」。[19]

法師在回答的最後,提出了屬於自己的主張「佛教生活化,菩薩人間化」。2004年,當有人問證嚴法師慈濟的傳承時,法師同樣謙卑婉轉說道:

有人問我慈濟是什麼宗?是否傳承自「人間佛教」?我不敢說慈濟是「人間佛教」,我只能說,慈濟是「人間菩薩」法門,……[20]

法師所說或許是謙虛客套之語惟,若說證嚴法師要以「人間菩薩」佛教,區隔或取代「人間」佛教亦有可能。事實上,證嚴法師與其師父二人之間,一在西部一在東部,二地相隔確實是聚少離多。雖然證嚴法師與其師父在思想與行為上有著許多重疊的層面,但是卻存在著更多的相異性,這些相異性本書都將逐一介紹。尤其是一般認為證嚴法師的特色只在實踐的面向,偏重於世俗的事相,殊不知在整個佛教教義、思想上,證嚴法師也都做出了不同的詮釋。從傳統的佛、法、僧三寶內容,到現代的經、律、論,證嚴法師都有其獨特的見解與行持方式。法師的思想、言行表現在每日的開示、談話中。四十餘年來,法師每日不曾中斷的點滴開示,累積匯聚成大量的法語,構成一部龐大的現代經典,及獨具特色的思想體系與實踐模式。



[1] 《慈濟年鑑》19661992)〈掘井人的心路歷程〉,慈濟文化出版社, 1993/06/30,76927, 講於高雄國軍英雄館,廣德慈善會成立週年慶。
[2] 「我有三個結拜姐妹,四人相約要永遠都在一起,都不要結婚,找個道場來修行。……到最後只剩下我這個老三。」「我這一生中,好像冥冥註定就是要走這一條路。從那麼年輕的時候,就邀人一起去修行,但是到最後只剩我一個。」《衲履足跡》2007..p545
[3] 二00六年‧春之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06/04/01。「離家之前,看到一些出家人,即使半夜接到電話,就要帶著經書、海青出門,去為往生的人誦「腳尾經」,在內心起了疑惑,……所以才會心生尋找出家目標的念頭。」《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07..p725
[4] 《慈濟月刊》319p331993
[5] 見「上人說,自己從蹺家直到去受戒的這一段過程,就篤定了行菩薩道的心,……。」《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07..p725726
[6] 《慈濟月刊》251p71987
[7] 《慈濟月刊》155p131979另見「正如冬天的太陽,帶給人們溫暖,是人間菩薩的典型者。」《慈濟月刊》161p221980。另見「為貧困,病急的眾生,散佈您們的愛心,解決他(她)們的危難,這正是佛教所提倡的人間菩薩行!」《慈濟月刊》182/183p121982
[8] 《慈濟月刊》227p51985
[9] 《慈濟月刊》287p171990
[10] 《慈濟月刊》333p91994
[11] 《衲履足跡》2004.
[12] 見「九點多,上人到太平拜謁師公,師公今日精神很好,打完針,與上人聊天時,談到這一次的開刀,有整整兩天沒有記憶。……而師公在恢復記憶時已是在台大加護病房了。師公向上人笑言:真是生了一場糊塗病。如果當年沒有糊里糊塗的收了你這個弟子,這場糊塗病可能回不來了。《慈濟月刊》283/284期,p191990
[13] 見「上人回憶:『由於戒場將封,時間緊迫,導師只說:你想要拜我為師父,趕快去上個香,向佛陀磕個頭,就來。」導師走到佛堂,上人就在佛像前磕了三個響頭,然後回過身來頂禮。導師言:你我師徒因緣很特殊。既然有這樣的因緣,未來你一定要『為佛教,為眾生』。接著導師寫下上人法名──證嚴,號慧璋。『因為怕超過時間,不能進戒場,導師寫下簡單幾個字推薦我;我拿著推薦函到了戒場,只差一刻鐘就要關門。』《慈濟月刊》524p1042010
[14] 《衲履足跡》2004..p209
[15] 《衲履足跡》2007..p363
[16] 見「太虛大師是那樣做,師公是這樣做,……我的觀念與太虛大師確是較為相像,都強調入世作為,……。」《衲履足跡》2004..p220
[17] 《衲履足跡》2006.4.p333
[18] 《真實之路》2008p5
[19] 《慈濟月刊》354期,p961996。另見「提倡『佛教生活化,菩薩人間化』最主要的用意,是希望大家明白,與其要求佛菩薩有求必應,倒不如要求自己去捨,去付出。」《慈濟月刊》340期,p101995
[20] 《慈濟月刊》〈「人間菩薩」法門〉450期,p1432004。另見「盧:佛教有許多不同的法門,「人間佛教」是否是慈濟的法門?許多佛教團體都自稱是「人間佛教」,但形象表現又都各有差別。上人:不敢說慈濟是「人間佛教」的法門,我只能說「人間慈濟」的形象,就是從裡到外,都要做好人。」二00四年‧夏之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出版日期:2004/07/31